主題故事‧別的地方買不到 創意市集

報導:葉鳳玲

圖:受訪者提供

近年來,在熱鬧的商場、在人潮擁擠的街頭、在音樂會裡,都會看到年輕人在市集擺攤展現他們標榜純手工、獨特的原創作品。早在2010年,國內就出現首個中文藝術市集……

卡卡藝術市集召集人林彥杉

在2005年,林彥杉留學台灣期間,參觀過台北公館寶藏岩的藝術市集,種下了一顆未來夢想的種子。回來大馬幾年之后,隨著她進入紫藤文化企業任職,夢想才得以發芽。

“林老板是一位文化人,非常鼓勵我們辦活動。于是,我們利用公司長期租用的商場大廳辦卡卡藝術市集(Kaka Art Market),提供一個讓年輕人展現自創品牌、原創手作的平台。”

開始是一段實驗性過程,吸引許多年輕創作人參與,大部分是手作人,還開放街頭表演給獨立音樂人演出。

“在早期,創意是完全沒有受限的,因為那時候我們是第一批搞市集的人,而來玩的人,他們前面沒有什麼可以參考……所以那個時候百花齊放,可以看到很多,可能很實驗的東西,可能是好玩的東西。”

走向小而美領域

卡卡藝術市集一開始定于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辦;兩年過后,她發現市集開始陷入一個窘局,那就是創意和好玩的東西慢慢不見了。

“大部分知道卡卡的人,多數因為知道原創及藝術這一塊……我一直希望,可以讓創意和好玩這個東西變得更好玩。但是,我們也發現,大部分創作人都是業余或兼職創作,他們面臨工作壓力和存貨壓力,來不及準備就會開始機械化做法。”

當時,林彥杉剛好也離職,失去固定場地辦市集的優勢,于是她幹脆順勢轉變市集的形式,從每個月定期舉辦換成邀請式舉辦,一年辦三次左右。

從2010年開辦至今,一路上卡卡不斷摸索及調整。“以前,卡卡是走大型市集方向,每一次舉辦約有四十多個攤販。現在,我們走小而美的精緻方向,挑選真正優質的原創手作品。”

林彥杉多年來嚴謹把關卡卡藝術市集,盡量避免“過度夜市化”及“藝術創意失根”。她看過一些單位只是為了舉辦活動而舉辦,最后變成只是園游會般的形式而已。

“坦白說,商場並不適合卡卡,因為我們要求藝術、原創。曾經有卡卡攤主到過別的商場市集擺攤,他們說商場人潮多,但是購買的人並不多,都是看看就走。反而到藝術市集的人普遍都願意買,因為這裡的東西別的地方未必有。”

她覺得跟大隊走沒有意思,別說參與擺攤的創作人,甚至連當地民眾都興趣缺缺。因此,后期因為要多樣化而開放擺賣食品、農耕物品,但那仍然只是佔了藝術市集的四分之一作品,並不會模糊了市集的“藝術與創意”主體。

搞原創,不抄襲

林彥杉認為,國內創意或藝術市集的創作者領域還未壯大,消費者市場也有限,畢竟大馬仍有許多人對創意和藝術的理念感到模糊,在懵懂的狀況下認為所有相關的市集都是差不多。

“有一些商場有空地,想要舉辦活動,看到坊間流行藝術市集,于是就自己辦一個市集。但是,因為本身缺乏文化底蘊,導致市集仍以一般批發商攤位為主,商業味重,藝術及創意色彩薄弱。”

她說,隨人起舞並不是創意;同樣的,市集裡的產品亦不能“人做我也做”,做到再像、再好也只是抄襲。

“卡卡藝術市集一直標榜東西要原創,模仿不是不好,它的確是學習過程中必要的功課,但是並不能把模仿的東西拿出來賣。我們期待所有初出茅廬的創作人,在模仿過程中熟練技術之后,把更好的、成熟的作品和創意拿出來。”

每個作品皆有故事

經過多年的實驗和調整,林彥杉期待卡卡藝術集,未來或許可以漸漸提昇為一種生活常態活動,創作人與民眾之間的消費行為不只是作品的買賣,也不再用金錢來評斷藝術創作,而是讓每一個作品都有創作者所賦予的故事。

她說,在國外“Maker”(動手做)風氣遍地開花,就連曾經是加工大國的中國,近幾年也逐漸盛行“創客”等字眼,鼓吹創作。

“大馬的Maker文化風也開始吹起,大家除了購買這個選擇,大至家具用品,小至日常用品,其實還可以自己做,它不花錢,只是花時間和想法。”

自從有了女兒之后,林彥杉更加紮實體會到生活,女兒的玩具、使用的東西等,如果可以,她都想嘗試自己動手做。

“這是一種生活情趣和學習過程,更勝于從面書上看別人的生活。”因此,近年的卡卡藝術市集亦開放于食品、農耕物等手作作品,鼓勵簡單、樸實生活。

市集除了原創作品,也有藝術工作坊等活動,內容日趨豐富。

周末心血來潮 騎毛驢去趕集

國內創意市集越來越多,不管你是不是喜歡文創或手作,市集成了許多人齊聚的新興潮流之地。週末去趕集,說不定可以找到你的心頭好!

卡卡藝術市集(Kaka Art Market)

大馬華人圈手作的先鋒,“卡卡”二字源自于英文字“Craft”,由一群熱愛手創藝術的年輕人親手打造的創意市集。注重原創設計,不定期在各地舉辦。

時間:不定期

官網:www.facebook.com/kakaartmarket

自在市集(ZZ Market)

以八打靈再也和梳邦再也為基地的藝術市集,旨在讓年輕創業者或手作人,有個可以介紹原創作品的平台。自在市集每次會設定不同的主題,比如“換換樂”,便是鼓勵大眾把家裡沒有用到的東西帶來物物交換;又如“手帳市集大會”,希望推動手作和手創風氣。

時間:每個月第三個星期日,12pm至6pm

地點:Skypark Concourse,One City USJ

官網:www.facebook.com/zzmarket

毛驢市集(Mari Market)

毛驢市集不定期舉辦,主要以產品為主,從麵包、果醬、盆栽到有機食品都有,可以隨意穿梭在市集攤販之間挖寶、試吃,或是買小吃坐在一旁吃。

時間:不定期

地點:Dewan Orang Ramai Sungai Buloh

官網:www.justlifeshop.com/marimarket

Art For Grabs

主要以原創的手作物為主,提供當地藝術創作者一個對外販售的平台。成立于2007年,是本地藝術市集的先鋒之一,一年舉辦四次,把藝術和社區結合起來。一開始以原創插畫與手作為主,近年會設定市集主題,讓攤主們以主題做創作,讓喜愛藝術的朋友們進行藝術交流。

時間:不定期

官網:www.facebook.com/artforgrabs

I love Bazaar

是個商業與創意並重的大型市集,以手作首飾、衣服、公仔、3D黏土模型、擺飾、畫作等為主的市集。

時間:每個星期五、六及日

地點:eCurve, Mutiara Damansara

官網:www.ilovebazaar.com

Fuyoh Art Bazaar

以本地藝術、手工藝品為主,超過四十幾個攤位,不僅有藝術品,還有美食攤位,更有街頭藝人演奏。店家配合商場概念,擺賣的東西都很有個人風格。

時間:11am至9pm,每個月最后一個星期天

地點:吉隆坡Publika Solaris Dutamas

官網:www.facebook.com/artrowpublika

Deer’s Friend Market

小小市集集合了許多當地與外國朋友的手創作品,從手作、文具、插畫創作到美食都有。現場還有各式DIY 體驗課程呢!

時間:不定期

官網:www.facebook.com/littledeermarket

外州市集

交流物資才藝

柔佛居鑾“週末衣櫃”

不定時舉辦創意市集及文創活動,主辦人是五位居鑾當地長大的女性,一開始,她們只是“想把不愛的東西賣掉,換錢再買新的”,結果這種清倉式的二手市集吸引不少手作人加入擺攤。

時間:不定期

官網:網www.facebook.com/weekendwardrobe.project

柔佛麻坡“歐士鼓創意市集”

Old School(歐士鼓)由當地一群熱愛文創的年輕人創立,在市集裡張燈結綵是其特色之一,手繪手提袋、手作娃娃、T恤、手作工作坊等,應有盡有。

時間:9月17日及18日(每個月一次)

官網:www.facebook.com/oldschoolartmarket

柔佛峇株巴轄“BaTugether”石頭文創集

剛成立不久的石頭文創集,融合手作、表演、講座及展覽于一體,比較傾向于嘉年華會形式。

時間:不定期

官網:www.facebook.com/BaTogether123

檳城“蔓慢生活市集”

以自產、自製的有機產品為主,提倡環境關懷。

除了產品擺賣,亦有才藝分享、永續農耕導覽、故事媽媽故事時段等等。

日期: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8am至12pm

官網:www.facebook.com/penangfunmerslifemarket


紅樹林‧木棧道 怡人景色中淘寶

配合在地獨特風景的紅樹林市集,民眾在逛市集的同時,可以欣賞到自然景色。

隨著大眾對獨特產品的追求越來越大,各類市集紛紛轉為原創導向,賣的是手作人的創意和風格……

市集這個名詞對許多人來說已經不陌生,甚至受到熱愛創意和手工的年輕人追捧。不論是草根或創意薈萃的市集,原創和手工是最耀眼的寵兒。

一般,市集上的原創產品主要分兩大類,一是手工製作、造型奇特的布偶精品和T恤;一是設計包裝精巧的潮流首飾、居家裝飾品和記事本、明信片等文具。

“趕集”的攤主,既有初出茅廬的業余愛好者,少數則是比較成熟的原創品牌。他們跟著市集攤位全州跑透透,成為另類“新游牧民族”。

體會人文氣息

週末去市集逛逛是一件開心的事。比如由“海.浪滔滔”民宿主辦的手作市集,就在紅樹林裡進行——當陽光透過樹蔭灑下,木棧道上的人影、樹影交錯,還有不時嗅到河口沼澤地的鹽香味、耳畔聽聞潮水聲及海鳥鳴聲,在市集裡,你能買到的不僅是原創產品,更是一份獨特的感覺。

最可貴的是,那些原創攤主普遍都很樂意跟你分享那些原創產品背后的淵源和故事。

一塊手工皂要晾乾至少45天才能使用;精工首飾從選擇材質到上線,每個細節都有學問;手工包包從圖案的設計到包裝需要親手製作,半點馬虎可能會要重做……這些原創產品融合手作人的情感和創意,許多人都是從興趣起步,然后逐步在興趣和創意、商業之間尋找平衡點。

對于手作人而言,市集是一個游樂場,一方面追求創意的快樂,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產品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欣賞。而對逛市集的民眾來說,藉由產品的設計理念呈現出手作人的精神,在逛市集的同時,可以體會到不同的人文氣息,令人像尋寶一般的感覺。

喜在咖啡交流

■盧政名(職場人)

市集是手作人一個展現創意的機會,亦是脫離工作的休息小空間,體驗工作以外不一樣的經驗。這次擺攤,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手工咖啡,平時我們喝的無論是連鎖店或國際品牌咖啡,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商品,而且機械化作業。

但是,喝一杯手工咖啡,為你泡咖啡的人會和你分享更深一層的東西,咖啡豆的生長、咖啡烘焙方法及過程……這就是市集擺攤的精神,大家互相交流、介紹好的東西,做生意有時候倒是其次了。

裝飾周末時光

■王卓煥(資訊科技人)

我擁有一份正職工作,但因為喜歡創作,趁著週末出來擺攤。

精工首飾有點像做工仔細的打金技藝,造型看起來簡單,但是它需要經過剪裁、燒焊、打磨等多層程序,才能做出一件首飾。

最重要的是,每一種樣式設計都是一種新的思考,從尋常中尋求突破就是原創手作的基本,也是唯一的原則。許多樣式都是邊做、邊想、邊改,無意間做出來的。

逆行中文創作

■張偉倫、鍾偉倫(畢業生)

我們剛從平面設計科系畢業三個月,想嘗試創業。

選擇T恤為首個自創品牌,因為它是年輕人的時尚標誌,現在市場上多數是英文字的T恤,我們“逆行”用中文字,希望帶出新鮮感。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市集擺攤,感覺不錯,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創意設計,也可以賺一點錢。

字畫走入民間

■阿涵(廣告人)

我跑過不少雪隆區域和外州的市集,市區和郊區的購買能力頗有懸殊,城市人願意花一、兩百令吉買一幅作品,而鄉鎮地區最高價格可能是五十令吉,小型作品比較具有潛質。

在國外的藝術市集,字畫、插畫是熱門產品,大馬卻是相反。藝術必須走入民間,像這樣擺攤和公眾面對面交流,讓他們知道藝術不是想像中的那麼艱澀和昂貴。

現在的市集越來越多,但是原創手作品同質性也越來越高,好玩的創意元素也慢慢減少了。不商業化會難賣,但是商業化裡沒有創意的話,也是不行的。我覺得原創藝術人、手作人需要認真考量這一點,不然千篇一律沒意義。

食品吃得安心

■方友愛&張俊誠

市區有不少市集,如果有時間,我們都會去逛一逛。我們對手工食物比較有興趣,聽說這個市集同時也有手工食品攤位,就駕車過來看一看。

逛市集可以向攤主詢問食品的製作及材料,了解食物上餐桌之前的細節,自己吃起來也比較安心。今天的目標是手工果醬,試了味道,滿合胃口的,可惜賣光了,或許過后會通過網絡訂購吧!

美景點綴市集

■台灣游客冷先生

我是音樂製作人,每兩個月來馬來西亞一次,一次逗留一星期左右。身為藝術家,我也想揣摩馬來西亞的藝術程度,據我的觀察,馬來西亞的藝術好像侷限于華族,少看到馬來人參與……希望未來能在這裡看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文創市集在台灣很流行,但就今天我逛市集的感受,我覺得主辦當局相當用心,懂得利用在地特色,在紅樹林的木棧道上擺攤,景觀十分漂亮,到來逛市集的人可以邊走邊看手作和周圍的大自然。你們有你們的市集風格,不需要模仿台灣。

欣賞個性產品

■Jeff

我讀設計系,對藝術有興趣,只要有空,都會參與相關的活動。每次逛市集都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市集裡的產品很多都是限量,而且手作出來的東西每一個都很特別。這是逛市集的樂趣之一,在這裡買到的東西,很難會和別人“一模一樣”。

普遍上,手作藝術產品的價格稍微高一點,但都是我可以接受的範圍。我會購買常用的東西,但是我也欣賞一些新奇有趣的個性產品,它們未必用得著,但是裡面的獨特審美觀及手作人的心血,是值得推廣的。

回味兒時零嘴

■林詩琴

我們一家第一次到藝術市集,主要是讓孩子體會郊外和漁村風景,沒有想到竟然有售賣我小時候的零食,結果孩子都把零食塞滿了嘴,哈!

我沒有想過大馬有這麼多原創、手作的東西,印象中國內鮮少有這樣的平台,讓手作人擺攤的同時,也讓大眾在輕鬆的環境中接近藝術。希望國內的年輕手作人能做出有自己風格的原創作品,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地方供他們展出,創意被公眾看到。

植物制手工皂

■小琳(家庭主婦)

三年前,為了打發週末時間,我和先生開始玩手工皂。過程中累積了許多錯誤經驗,也從顧客的意見中做改良,這就是我喜歡擺市集的原因,可以和顧客面對面交流,聆聽不同的意見。

手工皂一定要使用天然植物當材料,比如迷迭香、文冬薑、大風草、蘆薈等,剛好我有一位綠手指鄰居,部分植物是她給的,而我會回贈手工皂當交換。

手工皂讓我認識了額外的植物知識,也因為喜歡才會有熱情去做。手工皂也讓我得以把精神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週末擺攤讓我走出家裡的小空間,不會悶在家裡而生氣罵人。

不只是襪子!

■方詩羚(職場人)

擺攤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比較自由,可以自己當老板,而且接觸的人群比上班的時候更多。

我喜歡用襪子做動物公仔,但是有時候做出來顧客會不認同,我說這是熊,他們說,像熊嗎?但是,有時候也會遇到欣賞的顧客,被他們認同是我做手作的最大推動力。


巧婦布塊中找樂子 縫制手作夢

各類手作、藝術等市集已如雨后春筍,陸續出現在各個角落。而擁有良好手作技巧的家庭主婦,也紛紛出來趕集,只要作品高度原創,不論年紀,人人都是手作人。

花樣貓頭鷹,人人愛

葉美玲在不同布料之間探索,最后組合成滿意的手作布娃娃。

■葉美玲(貓頭鷹布娃娃)

“我沒有學過設計和美術,也不懂得裁縫,但是因為家裡有縫紉機,就自己試做,覺得不對就找人問。直到現在,也只懂得做貓頭鷹布娃娃,衣服不會做,哈!”

每個月的最后一個週末,葉美玲都會在Publika擺攤。開始做手作,是因為“試玩”做出貓頭鷹布娃娃,獲得親友的讚賞和鼓勵,比如她的繪畫老師會“要求”雄貓頭鷹要做得長瘦,雌貓頭鷹要肥矮,這些,都在磨練她的手作能力。

“我只是為興趣而做,做貓頭鷹布娃娃是因為覺得它的身體(前腹和后背)只要兩片布就能做成,容易控制。”

享受生活樂趣

一開始,葉美玲保守地做了一些黑白、深淺色彩對比的貓頭鷹布娃娃;后來越做越大膽,在各式花花綠綠、格子波點等花布之中探索,尋找各種組合的可能性。

她的貓頭鷹布娃娃有大中小和迷你型四種款式:“越小隻越難做,因為它不容易掌握。每種款式的製作時間都不多,先用縫紉機車好布的形狀,再把兩邊的布縫合起來、縫綴眼睛(鈕釦)和修飾,大概一小時半就能完成一隻。”

曾經有廣場管理層邀請她擺攤一星期,但是因為要接送小孩上下學,她婉拒了:“週末擺攤還可以安排一下時間,但是擺上一星期?我要照顧家人,而且我也需要時間去構思和創作。”

手作是葉美玲的生活樂趣,在照顧家庭的空檔之余,讓她寄情其中。“每次看到漂亮的布料,我都會想:它們可以做出怎樣的效果?有時候我大膽試玩不同的布料,慶幸的是,這些布娃娃都能找到喜歡它的主人。”

一針一線,暖和嬰兒小腳

郭俏鈴曾經大腹便便在市集中擺攤。

■郭俏鈴(手工嬰兒鞋)

郭俏鈴開始做手工嬰兒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是全職媽媽,希望手作可以幫補家用。”七年前第一次在檳城街頭市集擺攤,只成功賣出一雙嬰兒鞋;過后陸續在檳城、吉隆坡等地的市集擺攤,累積顧客群,近年則專注于網絡訂單。

嬰兒鞋有著她和媽媽的感情。有一次,母親針製幾雙嬰兒鞋送給她,說,這些要留給未來的孫兒。握著母親滿滿愛意的嬰兒鞋,她上網查尋手工嬰兒鞋的做法,自學起來。

“網絡及母親是我的老師,可能是自己也有興趣,願意花時間研究。到國外旅行,別人是逛街購物,我是逛布店買布。”

她手作的嬰兒鞋適合新生嬰兒到一歲半左右,每次做都是幾雙一起進行。以前手工不熟練,一雙鞋要一星期才能完成,現在技藝成熟了,一雙鞋花費三小時。

為了有效利用家務之余的空檔,郭俏鈴大部分利用縫紉機縫製,不能使用縫紉機的作業,如剪布、畫版等,一定是用手縫製。

她笑說,可能不會自我推銷,加上慢工出細貨,以手作來幫補家用的情況未如預期的理想:“做了六、七年,賣了逾千雙,算少了。”

她遇過一位特別的顧客。“這位顧客的孩子有一隻腳是象腳,我幫她的小孩縫製鞋子直到四歲,因為適齡就學的小孩變化大,尺寸經常變,所以最后建議她向專業鞋匠訂製鞋子比較好。”

手作帶給郭俏鈴許多樂趣,尤其看到一雙雙嬰兒鞋從一堆布料和針線裡,從零做出可以觸摸、穿戴、被他人欣賞的成品,那種從內心浮現且逐漸擴散的滿足感,是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全職投入 堅持理想不放棄

這個時代,手作人要靠雙手就能養活、餵飽自己,也許還有一段距離。但是這之間,多了成就感與選擇權,于是多數手作人選擇以全職為主……

保留風格售創意

Moo喜歡手作動物造型。

■Moo(黏土創作)

廣告設計出身的Moo,自畢業之后就一頭埋入工程領域,沒有機會發揮所學之專長,讓他心有不甘,于是近年轉做全職手作人。

Moo的黏土手作是一系列動物造型,有兔子、綿羊、小豬等,特別是首炮手作品綿羊,小巧渾圓的身體甚是可愛,在市集上吸引不少顧客青睞。

“做動物造型,把神韻和感覺做出來就可以了。我也喜歡設計整個場景,動物配合場景,更加豐富作品的層次內容。”

在創意市集裡,有一個例常面對的問題:創作人的理念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差距。對于創作人來說,經由自己手中做出來的產品,就是他們的創意和血汗,把定價提高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Moo曾經也為定價高低而矛盾,不過他始終覺得做的是自己的品牌,就以自我定位為尺度:“我隨意定價,自己覺得OK就可以了,遇上好談的人,減價或直接贈送也沒有問題。”

一開始,他是從產品慢慢調整,因為他發現,多數顧客來到創意市集消費,常常抱持著“只是要買漂亮的小飾品”的心態。

“那時候,我改變之前的創作及設計思維,在保留自己的風格之余,亦不偏離顧客的大眾化要求,做出不超過他們預算之下,而願意買下‘不貴’的幾十令吉小飾品。”

Moo強調,絕對不能忘卻創意的初衷。因為,一旦失去了“創意”,而只是單純“賣東西”,創意的價值將不復存在了。

“有時候不是你的東西好或不好,而是大環境的問題,有時候人需要追求精緻,有時候則是經濟……在大馬做原創、做手作很難,缺少一分堅持可能就會半路放棄。”

水洗牛皮紙制包包

小叉米和她最愛的手工包包。

■小叉米(手工包)

小叉米住在關丹,每逢哪裡有文創、手作市集,她就會提著一隻皮箱,駕車或搭巴士,往哪裡趕去。在市集會場裡,打開箱子,讓一個個手工包展露風采。三年來,她擺攤的熱忱以及參與的熱情依舊不減。

“手工背包、錢包、收納包等,都是選用水洗牛皮紙(Washable Kraft Paper)製成,它的紙質強韌,可以水洗,就連我自己在這之前也沒有想過,紙竟然可以做成包包!”

她喜歡水洗牛皮紙帶點皺皺的感覺,很特別,而且色澤素淨。

“不過,一些需要手縫的部分,我會混搭布料使用,畢竟布料的手感又比紙料柔軟、舒服。一般上,越多層次的包包就越花時間做細節。比如短夾包費時半天,背包要幾天。

小叉米是全職手作人,她自我調侃:“我是只能養活自己而已的全職手作人,呵呵……”現實環境是,有時候連自己也餵不飽。

“手作人的收入不穩定,擺市集也要看天氣、看人潮。所幸我有自己的工作室,接受客戶訂單。偶爾也會教課,但是多數關丹人對手作認識不深,學習的人不多。”

她喜歡擺市集,覺得那是一個夢幻的地方,因為總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意外的東西闖進來。“不過,一些市集的擺攤租金太貴,有時候跑一次市集也無法抵銷擺攤成本。市區的市集租金要是低于一百令吉,算是便宜了;郊外的話,一般不超過一百令吉。”

帶給小叉米衝擊、感動的是,到來手作、藝術市集的顧客,多數都是懂得“這才叫創意”的人,即便價格偏高,心甘情願付出的人還是很多。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