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禁捕魚後難營業 奎籠文化須轉型求存 | 中國報 China Press

90年代初禁捕魚後難營業 奎籠文化須轉型求存

 奎籠若可打造為度假村,就能賦予新的價值,讓這古老傳統不至于消失。

奎籠若可打造為度假村,就能賦予新的價值,讓這古老傳統不至于消失。

報導:黃春梅
攝影:李再輝
(新山22日訊)奎籠是本地一帶獨有的海上風景線,但隨著政府自1990年代初禁止奎籠捕魚活動,且不再發出新執照后,早期的柔佛海峽從8座奎籠,至今僅剩2座。



若要維護這傳統文化,轉型勢在必行。

奎籠一詞,源自于馬來文kelong。

一般的傳統奎籠,都建在水深不到15公尺的淺海處,因難以找到比這還要長的木材,插入大海里支撐奎籠的運作。



奎籠可說是一種“守株待兔”式的捕魚方法。但奎籠的運作是讓魚兒“自投羅網”,其中精髓就當屬掌握水流的方向,再配合魚兒的習性,就可捕得滿滿一網的魚。

開闢度假村

但政府自1990年代初禁止奎籠進行捕魚活動后,奎籠作業方式逐漸走入歷史。

其中,華記奎籠籠主張秀福,早前聽聞柔佛海峽上的一座奎籠,可能結束營業,于是決定接手,以免這道獨特的風景線消失。

張秀福透露,若以傳統方式經營奎籠,實屬不易。

他接手奎籠后,決定讓它轉型賦予嶄新生命與價值,並想到奎籠已近失傳的捕魚特色,還有無敵海景,絕對是開闢度假村的絕佳選擇。

于是,他研究如何將奎籠建築得更穩固,並開闢度假村,建造了24個不同主題的房間。

他說,至今入住的朋友都很喜歡奎籠的美景,加上可以見識近乎失傳的捕魚法,大家都覺得有意思,可見奎籠轉型后的經濟價值。

奎籠變身度假村,經濟價值在轉型后也翻倍。

發明海上水泥打樁法

張秀福早前接手柔佛海峽上的一座奎籠時,由于海上的木屋已經老舊,他找到在這方面擁有豐富知識的陳客融,加上一些朋友的獻策,把舊有的奎籠架構拆除重建,並發明了全新的海上水泥打樁法。

陳客融說,舊式奎籠並沒有用到一根釘,工人會用一根根約30公尺長的木椿,以鋼線交叉綁起,打直的木椿底部再綁著沙包,插入水底,就形成了所謂的地基。

一般上,一個奎籠需要1000至2000根鐵皮樹的木樁,6到8人在浮動平台上逐個部分興建,半年左右才可建成。

但木材易受海水腐蝕,每年都需更換,他們便以塑料管取代木樁,再倒入水泥,讓這地基更加穩固,也非常環保。

利用魚兒“怕碰壁”原理捕魚

早期在設立傳統的奎籠時,“籠主”必須先找出適合佈網,讓魚群順著水流自動游入的方向,然后利用魚兒“怕碰壁”原理,建設呈三角形的木柵“入口處”,讓魚兒為了避開碰觸木樁,而自然游入籠里。

這三角形之后,就是個四方形的木柵,以將魚兒圈在木柵範圍,而里頭就是個沉入海底的巨大魚網。

夜晚的奎籠還會依魚兒愛光亮的特性,而架上燈火,吸引它們游入,魚兒游入后就會被網在魚網內,但它們並不會知道自己已成了甕中之鱉,以為覓得了棲息之地。

這時,小魚就會吸引想吃它的大魚游入,大魚再吸引更大的魚游入,而由于魚網的四週也有木柵,小魚還能自由出入,大魚一旦入網就難以游出。

籠主通常會在退潮時拉網,因為這時當網被拉起時,魚兒較難逃跑。

先人創“馬桶捕魚法”

“馬桶捕魚法”,見識過嗎?

奎籠捕魚法讓我們見識了先人的智慧,而刻苦耐勞的先輩們,並不完全仰賴奎籠捕魚,他們還另想守株待免的馬桶捕魚法,最大化魚產的捕獲。

所謂的馬桶,並不是真正的馬桶,而是個開口處造型類似馬桶的鐵籠,這樣的結構,讓魚兒游入后就難以游出。

張秀福解釋,這個捕魚法是參照魚兒的習性創設,因魚兒愛鑽洞,鑽進洞里后,又因開口處呈尖型,而不敢游向尖型物體,那它就成了甕中之鱉,再也游不出去。

“這類捕魚法主要是為了捕捉體積較大的魚,因被置放在海底,所以需有人潛入海里,將魚籠撈上岸,我們通常是兩星期下水一次。”

闢養殖場魚產供應新渠道

奎籠轉型增闢養殖場,為魚產供應開闢新渠道。

張秀福說,市場對新鮮漁獲有一定的需求,但魚兒要生長得好,水質非常重要,而對它們來說,最“原始”之地就是海洋,所以他想到在奎籠加闢魚池,飼養餐館需求量龐大的魚類。

“水質對于魚兒的重要,就如同空氣對人的重要一樣,如果水質不佳,魚肉肯定不會鮮美,但現今海洋的野生漁獲已漸減少,所以海水養魚或是不錯的選擇。”

“但我們必須確保海水有流動,就像野生魚類的生長環境一樣,所以奎籠的海上魚池並未被封死,而是以魚網當圍籬,海水就會流動,對魚兒的生長會更好。”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