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禁捕鱼后难营业 奎笼文化须转型求存 | 中国报 China Press

90年代初禁捕鱼后难营业 奎笼文化须转型求存

 奎笼若可打造为度假村,就能赋予新的价值,让这古老传统不至于消失。

奎笼若可打造为度假村,就能赋予新的价值,让这古老传统不至于消失。

报导:黄春梅
摄影:李再辉
(新山22日讯)奎笼是本地一带独有的海上风景线,但随着政府自1990年代初禁止奎笼捕鱼活动,且不再发出新执照后,早期的柔佛海峡从8座奎笼,至今仅剩2座。



若要维护这传统文化,转型势在必行。

奎笼一词,源自于马来文kelong。

一般的传统奎笼,都建在水深不到15公尺的浅海处,因难以找到比这还要长的木材,插入大海里支撑奎笼的运作。



奎笼可说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捕鱼方法。但奎笼的运作是让鱼儿“自投罗网”,其中精髓就当属掌握水流的方向,再配合鱼儿的习性,就可捕得满满一网的鱼。

开辟度假村

但政府自1990年代初禁止奎笼进行捕鱼活动后,奎笼作业方式逐渐走入历史。

其中,华记奎笼笼主张秀福,早前听闻柔佛海峡上的一座奎笼,可能结束营业,于是决定接手,以免这道独特的风景线消失。

张秀福透露,若以传统方式经营奎笼,实属不易。

他接手奎笼后,决定让它转型赋予崭新生命与价值,并想到奎笼已近失传的捕鱼特色,还有无敌海景,绝对是开辟度假村的绝佳选择。

于是,他研究如何将奎笼建筑得更稳固,并开辟度假村,建造了24个不同主题的房间。

他说,至今入住的朋友都很喜欢奎笼的美景,加上可以见识近乎失传的捕鱼法,大家都觉得有意思,可见奎笼转型后的经济价值。

奎笼变身度假村,经济价值在转型后也翻倍。

发明海上水泥打桩法

张秀福早前接手柔佛海峡上的一座奎笼时,由于海上的木屋已经老旧,他找到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知识的陈客融,加上一些朋友的献策,把旧有的奎笼架构拆除重建,并发明了全新的海上水泥打桩法。

陈客融说,旧式奎笼并没有用到一根钉,工人会用一根根约30公尺长的木椿,以钢线交叉绑起,打直的木椿底部再绑着沙包,插入水底,就形成了所谓的地基。

一般上,一个奎笼需要1000至2000根铁皮树的木桩,6到8人在浮动平台上逐个部分兴建,半年左右才可建成。

但木材易受海水腐蚀,每年都需更换,他们便以塑料管取代木桩,再倒入水泥,让这地基更加稳固,也非常环保。

利用鱼儿“怕碰壁”原理捕鱼

早期在设立传统的奎笼时,“笼主”必须先找出适合布网,让鱼群顺着水流自动游入的方向,然后利用鱼儿“怕碰壁”原理,建设呈三角形的木栅“入口处”,让鱼儿为了避开碰触木桩,而自然游入笼里。

这三角形之后,就是个四方形的木栅,以将鱼儿圈在木栅范围,而里头就是个沉入海底的巨大鱼网。

夜晚的奎笼还会依鱼儿爱光亮的特性,而架上灯火,吸引它们游入,鱼儿游入后就会被网在鱼网内,但它们并不会知道自己已成了瓮中之鳖,以为觅得了栖息之地。

这时,小鱼就会吸引想吃它的大鱼游入,大鱼再吸引更大的鱼游入,而由于鱼网的四周也有木栅,小鱼还能自由出入,大鱼一旦入网就难以游出。

笼主通常会在退潮时拉网,因为这时当网被拉起时,鱼儿较难逃跑。

先人创“马桶捕鱼法”

“马桶捕鱼法”,见识过吗?

奎笼捕鱼法让我们见识了先人的智慧,而刻苦耐劳的先辈们,并不完全仰赖奎笼捕鱼,他们还另想守株待免的马桶捕鱼法,最大化鱼产的捕获。

所谓的马桶,并不是真正的马桶,而是个开口处造型类似马桶的铁笼,这样的结构,让鱼儿游入后就难以游出。

张秀福解释,这个捕鱼法是参照鱼儿的习性创设,因鱼儿爱钻洞,钻进洞里后,又因开口处呈尖型,而不敢游向尖型物体,那它就成了瓮中之鳖,再也游不出去。

“这类捕鱼法主要是为了捕捉体积较大的鱼,因被置放在海底,所以需有人潜入海里,将鱼笼捞上岸,我们通常是两星期下水一次。”

辟养殖场鱼产供应新渠道

奎笼转型增辟养殖场,为鱼产供应开辟新渠道。

张秀福说,市场对新鲜渔获有一定的需求,但鱼儿要生长得好,水质非常重要,而对它们来说,最“原始”之地就是海洋,所以他想到在奎笼加辟鱼池,饲养餐馆需求量庞大的鱼类。

“水质对于鱼儿的重要,就如同空气对人的重要一样,如果水质不佳,鱼肉肯定不会鲜美,但现今海洋的野生渔获已渐减少,所以海水养鱼或是不错的选择。”

“但我们必须确保海水有流动,就像野生鱼类的生长环境一样,所以奎笼的海上鱼池并未被封死,而是以鱼网当围篱,海水就会流动,对鱼儿的生长会更好。”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