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丹讓人們難忘的5件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納丹讓人們難忘的5件事

65年,這可能是一個人的壽命年數,但對新加坡前總統納丹而言,這只是他人生當中,奉獻給公共服務的年數。



納丹曾在工會、外交部、國防部等多個崗位服務,包括當年參與成立全國職工總會,也是外交部成立時的第一批外交官。

他的公共事業生涯,與新加坡的建國里程碑同在一條線上。

他在1974年“拉裕號”渡輪騎劫事件,以及美國少年邁克·菲(Michael Fay)1993年因破壞公物罪名成立、在新加坡被判處鞭刑所引發的外交事件上,所扮演的角色都很舉足輕重。



1)家貧被賴是賊

納丹(右3)年幼時的全家福照。
納丹(右3)年幼時的全家福照。

納丹的成長歲月相當坎坷。8歲那年,他酗酒的父親某天突然買螃蟹請全家人吃後,便飲下清潔劑自盡。

全家人一度為了逃避債主,匆忙地從馬來西亞麻坡搬回新加坡,常得寄人籬下並受人白眼,一些親戚還成天奚落納丹的母親,並把她弄哭。

納丹16歲第2次被學校開除後還淪為乞丐。當時,他同學的課本遺失,級任老師一口咬定是被家境貧困的納丹所偷。納丹在個人回憶錄中寫道:“我說什麼,他都不信。我當時認為,窮人的正義得不到伸張。”

被開除的納丹無顏面對母親,帶著一瓶咖啡和幾本書就離家出走,而播映淡米爾語電影的戲院,以及阿拉伯街和橋北路的五腳基等陰暗角落,成了他的棲身之所,甚至得向路人乞討食物。

他寫道:“到處閒蕩直至黑夜降臨,然後找個不會被人趕走的地方睡覺;今時今日,當我舒適地乘坐轎車在夜裡經過市區時,我仍難以擺脫那些記憶。”

由於家貧,納丹少年時便踏入社會,他獲得獎學金念大學時已經28歲,但年齡大並沒有構成阻力。他努力向上,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他說:“身為輟學者,除了小販助手,我從沒想過還能當什麼。我希望向步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人說明,今時今日,只要你有受教育、肯努力工作並有社會閱歷,無論情況多艱難,許多事情還是有可能的。”

2)願當替代人質

1974年,新加坡面對獨立後,首起發生在新加坡的國際恐怖活動--“拉裕號騎劫案”,而納丹展現出他擅長的危機處理能力。

當年的1月31日,4名喬裝為遊客的恐怖分子,租用小艇至毛廣島登岸,企圖炸毀油庫。其中兩人是日本赤軍,另外兩人是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人員。他們並未得逞,僅造成輕微損失。

納丹等人在順利解決毛廣島事件後回國,召開記者會。(檔案照)
納丹等人在順利解決毛廣島事件後回國,召開記者會。(檔案照)

沒想到,4人不久後闖上停泊在毛廣碼頭的拉裕號渡輪,並挾持5名船員,還恫言新加坡政府若不允其安全離境,他們將炸毀渡輪,與人質同歸於盡。兩名人質當晚躍海逃走,而恐怖分子挾持3名人質,在新加坡海面僵持整整8天,還要求派專機將他們送到一個阿拉伯國家,並要日本駐新加坡大使和女秘書同行。

時任國防部安全與情報署署長的納丹,參與新加坡行動小組,同日本大使館合作,與騎劫者進行談判。輾轉多日後,納丹連同另外12名政府官員自告奮勇,代替人質隨同恐怖分子到科威特。

此舉不僅讓人質重獲自由,也使整起事件可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圓滿解決。

恐怖分子採取玉石俱焚的蠻幹手段,納丹等人隨行可說是時刻都會面對生命危險。這起事件足以反映他膽識過人的一面。納丹1974年獲頒卓越服務獎章。

3)協助發展工運

納丹曾領導一個沒有正式註冊、沒有名份,而是由政府選派官員組成的勞工研究署,但他的領導才能,讓研究署得以協助全國職工總會茁壯發展。

納丹在1964年接受由新加坡第一任總統尤索夫伊薩頒發的公共服務星章。(檔案照)
納丹在1964年接受由新加坡第一任總統尤索夫伊薩頒發的公共服務星章。(檔案照)

已故前總統蒂凡那在1961年創立職總,並擔任首任秘書長。職總在成立初期靠勞工研究署協助,在幕後出謀獻策,才得以一步步發展起來。研究署於1962年底設立,由納丹擔任署長至1966年。

納丹在《克服萬難——職總創建初期的勞工研究署》的前言中,提到1961年至1965年是職總開展工會運動,以爭取廣大工人群眾支持及與親共工會鬥爭的重要年頭,而研究署的任務是為工人謀福利,並爭取脫離親共職工運動的工會加入職總。

在所得資源很少的情況下,當年還是工運新手的納丹,開始奠定職工運動的基礎。研究署當年協助工會草擬工資協議和處理勞資談判的程序與細節。研究署現已易名為職總行政與研究署,堪稱工會秘書處。

納丹在更早之前,於1955年至1962年在全國海員註冊局擔任海員福利官。

他曾回憶:“有時我覺得自己在研究署的角色與擔任福利官沒多大差別。當福利官是為沒有工會代表的個人與團體爭取福利。在研究署,我既是站在前線的工會代表,也是後方的顧問,為一些工會領袖提供意見,讓他們在我沒直接參與的情況下,自行同資方談判。”

4)維護新美關係

美國少年邁克·菲在1993年在新加坡被判處鞭刑,而當美國出現強烈的反新情緒時,時任新加坡駐美國大使的納丹扛起維護新加坡立場的艱巨任務,在美國電視清談節目中,不卑不亢地解釋新加坡立場。

自始至終,他在美國輿論的炮轟之下仍冷靜應對,既堅持新加坡立場,但又不失圓通,成功減緩美國民眾反對新加坡的情緒,並贏得兩國人民的尊敬。

1994年3月底,納丹寫信回應《國際先驅論壇報》一篇題為《令人感到不安的文化優越感跡象》的文章時,鏗鏘有力地做出反駁。

文章作者把邁克菲描寫成是受新加坡迫害的無辜受害者,並指新加坡“決定拿邁克菲來‘殺雞儆猴’”。

納丹駁斥指當時五年內,有14名18歲至21歲的人被判類似刑罰,其中12個是新加坡人,兩名外國人。新加坡不能因邁克菲是美國人,而特別優待他。

同年5月,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洛德,在召見納丹時說,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對新加坡政府不完全赦免邁克菲的鞭刑感到失望。納丹當下回應,對於美國作出失望的反應,他也感到失望,精闢的言論教人喝彩。

邁克菲因破壞18部汽車,被判坐牢4個月、鞭打6下,罰款3500新元(現約1萬令吉);王鼎昌總統之後在內閣的建議下,把鞭刑從6下減至4下。

5)熱心公益

納丹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的一顆心,體現在他於2000年發起的常年“總統慈善挑戰”籌款活動,通過結合多項以總統名義展開的慈善活動,更有效地幫助較不幸群體,確保他們可從中受惠。

納丹出席2011年的總統慈善挑戰(檔案照)
納丹出席2011年的總統慈善挑戰(檔案照)

總統慈善挑戰在12年內,已籌募逾1億新元(現約3億令吉)善款,讓超過500個志願福利組織和慈善團體受惠。

納丹當年也提議,把所有以總統名義展開的慈善活動結合在一起,交由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現為文化、社區及青年部)負責。他認為,這麼做能有效地協助公眾通過社會服務,幫助社會上的不幸者。由此可看出他非常關心社會的弱勢群體。

納丹在任時,平日也忙於出席各個社區和慈善機構的活動。

他2005年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身為總統絕不可以對任何機構的邀請採取雙重標準,對大家都必須一視同仁,可說是凡有機構邀請,一般都不會回拒。

2011年7月,納丹被問及卸任後是否希望下任總統(陳慶炎博士)延續這個公益項目時,他答說:“我希望如此。我不能告訴他該做什麼,但這是凝聚社會的力量。”

納丹生平:
★1924年7月3日:在新加坡出生
★1954年:畢業於設在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以特優成績考獲社會學文憑
★1955年2月:加入民事服務部門,成為醫藥社工
★1964年:獲頒公共服務星章
★1965年12月:加入外交部,任助理秘書,隔年7月升為首席助理秘書,隔年12月升任副秘書
★1967年:獲公共行政(銀)獎章
★1971年:調往國防部,任常任秘書級職務,負責情報與安全工作
★1974年:獲卓越服務獎章
★1979年:調回外交部,任第一常任秘書,1982年卸任
★1982年至1988年:任海峽時報集團執行主席
★1988年4月:受委新加坡駐馬來西亞最高專員
★1990年7月:受委新加坡駐美國大使,1996年6月卸任
★1996年:回國後受委為巡迴大使,同時擔任設在南洋理工大學的國防與戰略研究院院長
★1999年:8月18日在沒有合格對手的情況下當選後,9月1日宣誓為新加坡第6位總統
★2005年:8月17日在沒有競選對手的情況下再次當選為總統,直至2011年9月1日卸任
★2013年:獲頒淡馬錫勳章(一級),這是表彰民職人員卓越貢獻的最高榮耀獎章
★2015年4月14日:因中風入院,近3周後在5月2日出院
★2016年7月31日:二度中風入院
★2016年8月22日:安詳辭世,享年92歲

資料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看更多↓
納丹逝世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