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烈指路 讓體育變成文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景烈指路 讓體育變成文化

獨家報導:許彩雲



(吉隆坡23日訊)欲收他日之良果,必種今日之好因。

2016年里約奧運會結束了,馬來西亞以4銀1銅收場,創下歷屆最佳,然而金牌夢仍然繼續等。

在國家羽球男單李宗偉在男單決賽以18比21、18比21不敵中國的諶龍之后,宗偉的前任教練拿督米士本西迪表示,李宗偉絕對堪稱世界第1,反而是國家培訓機制追不上世界第1。



《中國報》為此特別電訪專訪前國家游泳好手林景烈(36歲),林景烈道出2大要點:“文化和教育”,牽引出上述涵意。

林景烈說:“栽培體育健兒是一條長遠的路,如果趁早種下的根,多年后就會看到結出的果,肯定有成績,只是看時間的長短而已。”

“我是覺得,首要問題是,我們馬來西亞沒有將體育運動走向大眾化的文化。以美國為例,我以前曾在美國讀書、訓練。

9月赴香港任教

在美國,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國人的圈子,可以輕易以運動引起眾人的話題,然而,在國內,我們除了跟同樣是運動圈子的朋友可以引起共鳴之外,很難跟不熟悉的人以運動為話題。”

林景烈是1998年曼谷亞運會100公尺仰泳金牌得主,2004年他是馬來西亞歷來首位晉級雅典奧運會100公尺仰泳半決賽的選手。

在今年3月前往香港,並將受聘為游泳俱樂部的教練。他目前回國處理一些私事,隨后將在9月1日飛往香港。

整個東南亞都一樣

他向記者舉例:“美國的中學生都會很自然而然的參與一、兩項運動,運動對他們來說就如生活中的一部分。

香港的運動文化也是強盛,我在當地的游泳館裡,每天可看到有數百人,甚至數千人在游泳,當中老到少各年齡階層都有。此外,即使是在戶外,也會看到很多人在運動如跑步、騎腳車等。”

“然而這里,運動風氣並不盛,對國內一些普羅大眾來說,運動是要特地挪出時間來運動,而不是生活中的一部份。”

“這種運動文化風氣上的改革,是真的不容易。這又與教育有關。在這裡,尤其是在東南亞,教育和運動無法融合在一起,因為大多數都以學業為重。”

“我以前在沙巴當過教練,這個我很了解,一旦上了中學,很多學生以學業為重而放棄了運動。運動員的黃金時期是在20歲以后,可是我遇到的學生當中,很多為了SPM(大馬教育文憑考試)而放棄了運動。”

跳出課外活動框框
一切,從學校著手

林景烈深信,教育部應該有系統化從學校著手,而不是如目前以體育運動為課外活動。

林景烈舉例,運動出色的學生可以獲得獎學金保送大學,有條件式的保送大學之后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想讀的科系,然后大學與大學之間要常有比賽,所以獲得保送大學的學生也獲得有條件式的保持本身的運動水平,如此一來更可促成各大學之間的體育風氣。

就景烈而言,記者剛好看到一篇相關“牙買加憑什么跑最快”的報導,文中提到牙買加的制度。牙買加每年一度舉辦的全國中學田徑賽,該比賽雲集全國好手,中學生的成績甚至媲美其他國家的代表隊。奪牌選手可獲體育獎學金,保送大學接受專業訓練,如斯的培訓制度有助推動田徑運動風氣。

羽球看到進步
其他水平下滑

林景烈強調,在國內羽球算是培訓機制較好,其他項目的國內培訓不齊全,他說:“除了羽球,我們國內的其他運動選手都選擇走出國外,游泳、壁球、跳水都選擇在國外訓練。”

“其實我們國內人才是有,但人才不是單憑運氣去尋尋覓覓,這有如大海撈針,而是教育部與青體部相配合,有系統化去選才。在小學、中學里從成千成萬的學生中去找,肯定會選出一批人才。”

“我們至今都說羽球只有李宗偉,壁球只有妮柯大衛,一旦他們退下來,我們還有人嗎?”

“整個文化風氣須要大改革,歐美國家就因為他的運動文化、制度,一直以來都不乏人才。”

林景烈一針見血道出,除了羽球看到進步,自2000年至今,國內很多其他項目都下滑:“奧運會的大項目如田徑、游泳,我們獲得資格有多少人?田徑僅有2人,游泳是有人獲得參賽資格,然而即使獲得A級資格,也沒人游進半決賽、決賽。”

林景烈說:“東南亞國家重金獎賞奪金健兒,然而英國選手卻沒獎金,因為他們認為錢投入在選手訓練才更有意義,這就是文化上的不同。”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