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丹让人们难忘的5件事
65年,这可能是一个人的寿命年数,但对新加坡前总统纳丹而言,这只是他人生当中,奉献给公共服务的年数。
纳丹曾在工会、外交部、国防部等多个岗位服务,包括当年参与成立全国职工总会,也是外交部成立时的第一批外交官。
他的公共事业生涯,与新加坡的建国里程碑同在一条线上。
他在1974年“拉裕号”渡轮骑劫事件,以及美国少年迈克·菲(Michael Fay)1993年因破坏公物罪名成立、在新加坡被判处鞭刑所引发的外交事件上,所扮演的角色都很举足轻重。
1)家贫被赖是贼
纳丹的成长岁月相当坎坷。8岁那年,他酗酒的父亲某天突然买螃蟹请全家人吃后,便饮下清洁剂自尽。
全家人一度为了逃避债主,匆忙地从马来西亚麻坡搬回新加坡,常得寄人篱下并受人白眼,一些亲戚还成天奚落纳丹的母亲,并把她弄哭。
纳丹16岁第2次被学校开除后还沦为乞丐。当时,他同学的课本遗失,级任老师一口咬定是被家境贫困的纳丹所偷。纳丹在个人回忆录中写道:“我说什么,他都不信。我当时认为,穷人的正义得不到伸张。”
被开除的纳丹无颜面对母亲,带着一瓶咖啡和几本书就离家出走,而播映淡米尔语电影的戏院,以及阿拉伯街和桥北路的五脚基等阴暗角落,成了他的栖身之所,甚至得向路人乞讨食物。
他写道:“到处闲荡直至黑夜降临,然后找个不会被人赶走的地方睡觉;今时今日,当我舒适地乘坐轿车在夜里经过市区时,我仍难以摆脱那些记忆。”
由于家贫,纳丹少年时便踏入社会,他获得奖学金念大学时已经28岁,但年龄大并没有构成阻力。他努力向上,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他说:“身为辍学者,除了小贩助手,我从没想过还能当什么。我希望向步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说明,今时今日,只要你有受教育、肯努力工作并有社会阅历,无论情况多艰难,许多事情还是有可能的。”
2)愿当替代人质
1974年,新加坡面对独立后,首起发生在新加坡的国际恐怖活动--“拉裕号骑劫案”,而纳丹展现出他擅长的危机处理能力。
当年的1月31日,4名乔装为游客的恐怖分子,租用小艇至毛广岛登岸,企图炸毁油库。其中两人是日本赤军,另外两人是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人员。他们并未得逞,仅造成轻微损失。
没想到,4人不久后闯上停泊在毛广码头的拉裕号渡轮,并挟持5名船员,还恫言新加坡政府若不允其安全离境,他们将炸毁渡轮,与人质同归于尽。两名人质当晚跃海逃走,而恐怖分子挟持3名人质,在新加坡海面僵持整整8天,还要求派专机将他们送到一个阿拉伯国家,并要日本驻新加坡大使和女秘书同行。
时任国防部安全与情报署署长的纳丹,参与新加坡行动小组,同日本大使馆合作,与骑劫者进行谈判。辗转多日后,纳丹连同另外12名政府官员自告奋勇,代替人质随同恐怖分子到科威特。
此举不仅让人质重获自由,也使整起事件可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圆满解决。
恐怖分子采取玉石俱焚的蛮干手段,纳丹等人随行可说是时刻都会面对生命危险。这起事件足以反映他胆识过人的一面。纳丹1974年获颁卓越服务奖章。
3)协助发展工运
纳丹曾领导一个没有正式注册、没有名份,而是由政府选派官员组成的劳工研究署,但他的领导才能,让研究署得以协助全国职工总会茁壮发展。
已故前总统蒂凡那在1961年创立职总,并担任首任秘书长。职总在成立初期靠劳工研究署协助,在幕后出谋献策,才得以一步步发展起来。研究署于1962年底设立,由纳丹担任署长至1966年。
纳丹在《克服万难——职总创建初期的劳工研究署》的前言中,提到1961年至1965年是职总开展工会运动,以争取广大工人群众支持及与亲共工会斗争的重要年头,而研究署的任务是为工人谋福利,并争取脱离亲共职工运动的工会加入职总。
在所得资源很少的情况下,当年还是工运新手的纳丹,开始奠定职工运动的基础。研究署当年协助工会草拟工资协议和处理劳资谈判的程序与细节。研究署现已易名为职总行政与研究署,堪称工会秘书处。
纳丹在更早之前,于1955年至1962年在全国海员注册局担任海员福利官。
他曾回忆:“有时我觉得自己在研究署的角色与担任福利官没多大差别。当福利官是为没有工会代表的个人与团体争取福利。在研究署,我既是站在前线的工会代表,也是后方的顾问,为一些工会领袖提供意见,让他们在我没直接参与的情况下,自行同资方谈判。”
4)维护新美关系
美国少年迈克·菲在1993年在新加坡被判处鞭刑,而当美国出现强烈的反新情绪时,时任新加坡驻美国大使的纳丹扛起维护新加坡立场的艰巨任务,在美国电视清谈节目中,不卑不亢地解释新加坡立场。
自始至终,他在美国舆论的炮轰之下仍冷静应对,既坚持新加坡立场,但又不失圆通,成功减缓美国民众反对新加坡的情绪,并赢得两国人民的尊敬。
1994年3月底,纳丹写信回应《国际先驱论坛报》一篇题为《令人感到不安的文化优越感迹象》的文章时,铿锵有力地做出反驳。
文章作者把迈克菲描写成是受新加坡迫害的无辜受害者,并指新加坡“决定拿迈克菲来‘杀鸡儆猴’”。
纳丹驳斥指当时五年内,有14名18岁至21岁的人被判类似刑罚,其中12个是新加坡人,两名外国人。新加坡不能因迈克菲是美国人,而特别优待他。
同年5月,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洛德,在召见纳丹时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新加坡政府不完全赦免迈克菲的鞭刑感到失望。纳丹当下回应,对于美国作出失望的反应,他也感到失望,精辟的言论教人喝彩。
迈克菲因破坏18部汽车,被判坐牢4个月、鞭打6下,罚款3500新元(现约1万令吉);王鼎昌总统之后在内阁的建议下,把鞭刑从6下减至4下。
5)热心公益
纳丹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颗心,体现在他于2000年发起的常年“总统慈善挑战”筹款活动,通过结合多项以总统名义展开的慈善活动,更有效地帮助较不幸群体,确保他们可从中受惠。
总统慈善挑战在12年内,已筹募逾1亿新元(现约3亿令吉)善款,让超过500个志愿福利组织和慈善团体受惠。
纳丹当年也提议,把所有以总统名义展开的慈善活动结合在一起,交由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现为文化、社区及青年部)负责。他认为,这么做能有效地协助公众通过社会服务,帮助社会上的不幸者。由此可看出他非常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
纳丹在任时,平日也忙于出席各个社区和慈善机构的活动。
他2005年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身为总统绝不可以对任何机构的邀请采取双重标准,对大家都必须一视同仁,可说是凡有机构邀请,一般都不会回拒。
2011年7月,纳丹被问及卸任后是否希望下任总统(陈庆炎博士)延续这个公益项目时,他答说:“我希望如此。我不能告诉他该做什么,但这是凝聚社会的力量。”
纳丹生平:
★1924年7月3日:在新加坡出生
★1954年:毕业于设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以特优成绩考获社会学文凭
★1955年2月:加入民事服务部门,成为医药社工
★1964年:获颁公共服务星章
★1965年12月:加入外交部,任助理秘书,隔年7月升为首席助理秘书,隔年12月升任副秘书
★1967年:获公共行政(银)奖章
★1971年:调往国防部,任常任秘书级职务,负责情报与安全工作
★1974年:获卓越服务奖章
★1979年:调回外交部,任第一常任秘书,1982年卸任
★1982年至1988年:任海峡时报集团执行主席
★1988年4月:受委新加坡驻马来西亚最高专员
★1990年7月:受委新加坡驻美国大使,1996年6月卸任
★1996年:回国后受委为巡回大使,同时担任设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国防与战略研究院院长
★1999年:8月18日在没有合格对手的情况下当选后,9月1日宣誓为新加坡第6位总统
★2005年:8月17日在没有竞选对手的情况下再次当选为总统,直至2011年9月1日卸任
★2013年:获颁淡马锡勋章(一级),这是表彰民职人员卓越贡献的最高荣耀奖章
★2015年4月14日:因中风入院,近3周后在5月2日出院
★2016年7月31日:二度中风入院
★2016年8月22日:安详辞世,享年92岁
资料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看更多↓
纳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