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苗(第二期) 戴面具掩飾性偏差 別為一己私慾傷害孩子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護苗(第二期) 戴面具掩飾性偏差 別為一己私慾傷害孩子

李莉莉:戀童癖接觸孩子的目的,是跟孩子進展到親密程度,這跟談戀愛沒有兩樣。
李莉莉:戀童癖接觸孩子的目的,是跟孩子進展到親密程度,這跟談戀愛沒有兩樣。
黃國輝:不是所有戀童癖都會性騷擾或性侵孩童。
黃國輝:不是所有戀童癖都會性騷擾或性侵孩童。

報導:涂素燕
攝影:練國偉



美國精神病協會把戀童癖定義為一種「性偏差」精神疾病。

戀童癖是一種病,患者需要接受治療。

不是所有猥褻孩童的成年人就是戀童癖,也不是所有戀童癖患者都會猥褻孩童。



不管怎樣,任何人一旦涉及跟兒童有關的性行為,就要面對法律責任。

任何成年人都可能猥褻孩童。

這些猥褻孩童的成年人,可能是戀童癖,可能不是。

美國心理學會會員黃國輝博士表示:“戀童癖是一種“性偏差”精神疾病。”

患者會對青春期孩童(一般指13歲以下)反複表現出性慾望,包括性幻想、性衝動、企圖發生性行為。

國外一些案例顯示,有些戀童癖可能從青少年時期,就發現自己對孩童有愛慕的感覺,值到他們成年,這種感覺依然沒有改變。

這種愛慕之情,一般會發展到想要親密接觸、有性接觸的程度。

外表無法看出來

不過,這不意味所有戀童癖都會性騷擾或性侵孩童。

因為不管怎樣,猥褻孩童或利用孩童滿足自己的性需求,是法理難容的行為。

他說,有些戀童癖,基于道德觀、宗教因素、理智,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然而,他們並無法改變自己的偏差性慾望,“他們會因為這種慾望內疚、自責、焦慮、憂鬱,有者會逃避社會,影響個人的生活。”

有一些戀童癖則會掩飾自己的情況,在家人或外人面前戴上假面具。

“他們表面可能過著正常生活,有正當工作、家庭、伴侶,從外表無法看出他們是戀童癖。”

至于那些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而傷害孩童的戀童癖,一般會不斷重犯。

“當然社會無法接受任何傷害孩童的行為,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戀童癖是病人,許多戀童癖飽受自己的偏差性慾望折磨。”

他強調,戀童癖需要尋求專家的協助和接受治療,以防範情況進展到虐待或猥褻孩童。

很少戀童癖會承認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他趁這個機會呼籲懷疑本身有戀童傾向的人,主動尋求專業協助。

患者遍佈各階層男性佔多

黃國輝博士表示,德國做過一項針對戀童癖的調查,結果3%到6%接受調查的對象,承認自己對青春期前的孩童有性幻想。

如果把這個調查結果放大到全球,戀童癖估計佔普通人群的3%到9 %。

他補充:“這是一個小型研究,數據只供參考。”

男女都可能是戀童癖,不過男性戀童癖比女性戀童癖常見。

任何人都可能是戀童癖,他們可能遍佈社會各階層。

但是,許多被揭發猥褻孩童的戀童癖,從事的行業和活動,往往都是可以接觸孩童的,像孤兒院義工、體育教練、老師和神職人員等。

這些行業可心以理所當然靠近孩童,家長一般都會放心讓孩子跟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在一起。

所以不排除他們可能先有戀童傾向,才選擇或投入這些行業。

“許多時候,孩童受到這些人性侵害,向家長求助,家長都不相信這些人會做出這種事,因為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權威性。”

花時間培養感情
不會隨機“犯案”

戀童癖一般不會馬上或隨機性侵一個孩子。

黃國輝博士說,猥褻孩子的戀童癖,通常是孩子身邊熟悉的成年人,以及家長也認識的人。

他們會花時間在孩子身上,跟他們陪養感情,贏取他們的信任。

為了接觸這些孩子,他們必須先跟家長或監護人建立關系,得到他們的信任和接納。

他說:“他們可能主動要幫忙照顧小孩,如要幫小孩補習,教小孩打球等。”

他們一般很受孩子家人歡迎,在家長看來,他們是熱心、有愛心、很喜歡小孩的人,所以家長不會對他們有戒心。

就像面對終身監禁刑罰的英國戀童犯赫克爾,他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好好先生,大家都覺得他是很正常的人,直到東窗事發,大家都覺得非常錯愕。

心理諮商師:純粹侵害沒有愛

心理諮商師李莉莉表示,猥褻孩子的加害者,對受害孩童是沒有感情或愛的,他們純粹要騷擾和侵害孩子。

“但戀童癖會‘戀上’或‘愛上’那個孩子。”

這是戀童癖跟一般性侵孩童的人最大的分別。

她說,他們最終的目標,是跟孩子進展到親密程度,這就跟談戀愛沒有兩樣。

“有理智的成人,跟孩子相處會止于擁抱,如果做出太親密的舉動,自己會覺得傷害了孩子。”

但是,戀童癖的認知感覺和一般人不一樣。

“他們把孩子視為‘戀人’,會享受跟孩子的越軌親密舉動,覺得甜蜜、開心。”

黃國輝博士說,戀童癖對“目標孩童”一般會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手段。

他們跟孩子的親密關系是漸進的。

“開始時他們可能只碰孩子的手,跟孩子玩一些有機會觸摸的遊戲,然后跟孩子同房睡覺,幫孩子洗澡等,逐漸進展到更親密的接觸。”

戀童者很體貼受歡迎

如果家長或監護人及早識別出戀童癖的真面目,可以避免戀童癖跟孩子的關系進展到性侵階段。

問題是,在戀童癖做出越軌或扭曲的行為之前,我們往往很難辨識對方是戀童,還是只是單純喜歡孩子。

當我們喜歡一個孩子或覺得他很可愛,自然而然會對這個孩子特別親切或親熱。

李莉莉說,我們可能喜歡跟這個孩子說話,撫摸他的頭,甚至擁抱他。

“好像最近發生的英國戀童犯事件,對方是西方人,一般人只把他對孩子的親蜜舉動,視為一種比較開放的行為。”

黃國輝博士表示,戀童者平時就很會照顧孩子、陪伴孩子,很受孩子歡迎。

“所以就算他們跟孩子單獨親近,像幫孩子洗澡、觸摸孩子,家長或孩子也會以為他只是在照顧孩子。”

李莉莉說,除非他們開始對孩子有更進一步的親密舉動,像是接吻、撫摸私密處或性侵,我們就知道,這已經進展到侵害孩子的程度。

病因與腦部異常心理問題有關

一個人為什么會有戀童癖?

黃國輝博士表示,科學家目前說不出確鑿原因。

但許多研究顯示,戀童癖跟腦部異常及心理問題有關。

有研究顯示,戀童癖大腦中的“白質”跟一般人不一樣。

“腦部受損、腦部缺氧、成長過程中腦部發展有問題,也可能是導致他們荷爾蒙分泌異于常人,對孩童產生性慾望。”

許多戀童癖,兒時可能也是性侵或被虐受害者,孩童時的心理創傷,會影響一個人日后的心理發展。

一個孩童遭到性侵或虐待,內心會很恐懼和無助,為了逃離這種感覺,他們可能從受害者轉變成加害者。

“當他們幹案成為加害者的時候,他們的心理角色就改變了。”

他們會認為:“我現在已經不是無助的受害者,而是一個成年人了。”

戀童癖一般需要接受精神科的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輔導。

“不過,許多戀童癖就算接受治療,也無法消除他們對孩童的性衝動。”

他說,這只能壓制他們的慾望,使他們有自制能力,不會走上犯罪的路。

王清蘭:表面友善樂於助人

武吉阿曼警察總部性罪案、虐童及家暴調查組(D11)主任王清蘭助理總監表示,戀童癖患者一般看來都是很友善的人。

“赫克爾在孩童的父母親眼里,是個很熱心、樂于助人的人。”

他所到的社區,大家都說他是大好人,他教孩子英文、幫他們拍照、甚至給這些家庭金錢援助。

“一直到他被逮捕,這些孩童都不覺得自己被他性侵了,他們的父母還表示要揪出是誰向有關當局投報,反而遷怒于投報者。”

她告訴記者,英國方面目前還未提供我國警方關於赫克爾的資料。

“不過本地警方從他的社交網站,初步推測他對女童比較有興趣,應該是位異性戀童癖。”

她說,在戀童癖犯罪中,女童一般會遭到強奸和雞奸,男童則會被雞奸。

戀童癖種類

◆異性戀童癖

◆同性戀童癖

◆雙性戀童癖


以上戀童癖又分為

◆只喜歡孩童的戀童癖(佔戀童癖的大多數)

◆喜歡孩童也喜歡成人的戀童癖

◆針對家庭成員做出猥褻行為

◆針對外人做出猥褻行為


如何辨識戀童癖?(資料僅供參考)

1. 樂意助人、有魅力。

2. 家人在短時間內就接納他。

3. 容易跟孩子打成一片,擅長跟孩子一起打鬧。

4. 喜歡跟孩子有肢體接觸,包括親吻、擁抱、摔角,就算孩子表示抗拒。

5. 跟家長打聽孩子發育情況,過度關注孩子生理發育。

6. 大部分時間都跟孩童混在一起,很少同齡朋友或沒有興趣跟同齡的人來往。

7. 喜歡跟孩子獨處,不讓其他人參與他跟孩子的活動。

8. 經常主動要協助照顧小孩,或帶孩子到外留宿。

9. 無故送孩子名貴禮物或給孩子金錢。

10. 喜歡進入孩子的房間。

11. 偏愛某個孩子,讓那個孩子覺得自己跟其他人比較起來是“興眾不同”的。

12. 帶幼童到“隱蔽處”,跟他們玩一些“特別遊戲”,像醫生幫病人檢查身體(要孩子脫去衣物)
等。

13. 在幼童面前露出生殖器官。

資料來源:黃國輝博士提供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