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佳:對外漢語是友誼的橋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劉樹佳:對外漢語是友誼的橋樑

筆者在一所國立研究型大學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發現初學漢語的非華裔大學生就像牙牙學語的小孩。他們常把一些漢字念“走音”,譬如把“手機”念成“燒雞”。我告訴他們不正確發音的意思,結果引來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念錯的學生也尷尬一笑。在歡笑中學習漢語,不但使學習氣氛變得輕鬆愉快,也能幫助學生記住漢語詞語。



上對外漢語課時,我常提醒我的非華裔學生:“你們已過了語言習得的最佳年齡,現在你們必須借助大環境來學習第二語言。要是你們能夠經常用華語跟身邊的華族同學交談,你們的中文肯定會進步得很快。”

比起其他外語學習者,在我國學習漢語的非華裔要找人說華語絕非難事,原因是大多數的本地華人都會說華語(有的華人不會讀寫漢字,卻說得一口不錯的華語)。

我還設計了一項課業,即要求學習漢語的非華裔生從不同的話題入手,用華語跟他們週遭的華裔生交談,並把對話錄下,隨后在課堂上播放出來。



接著,我會當場糾正視頻中的發音和語法偏誤,然后要求他們把正確的讀音和句子記下,反覆練習。

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從偏誤中學習華語。另外,在對話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從華裔生口中學到一些新的中文詞語,一舉數得。當然,我希望學生不是為了“交差”而強迫自己用華語跟華人交談,而是把它變成一種習慣。

據幾名馬來學生所說,當華族生聽到他們說華語時,臉上都露出驚訝表情。馬來學生也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華人聽懂他們說的華語。

有一名馬來女生告訴我,自從她踏出第一步,鼓起勇氣用華語跟華裔生交談后,她身邊的華族朋友也逐漸多起來了。如此看來,漢語教學根本不是團結各族人民的絆腳石。

拉近彼此距離

上其它課的時候,我看到學生們都會選擇跟同族者坐在一起,用各自母語交談,這是一種不太“健康”的現象。巧妙的是,對外漢語這門課正好在各族之間,架起一道無形橋樑,讓友族走入華族圈子,拉近彼此距離。

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們除了鼓勵非華裔生在課堂上多用華語跟老師和同學對話,也應多鼓勵他們在課后用華語跟身邊諳中文的華人交談,次數越多越好。

至于華裔生,若有其他種族的學生主動用華語跟你們打招呼或交談,請以正面心態對待他們,並用正確華語跟他們談話,請勿敷衍或取笑他們。

我始終覺得,有更多人學習我們的母語是一件好事。還有,能在使用華語交談的過程中結識到更多友族朋友,也不失為一件美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