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調色盤‧濃情緬甸 民情淳樸
文/圖:阿簡
去緬甸之前,近乎每日上線國際旅遊中文論壇背包客棧做功課,關於兌換率、交通、管制區,以及一些旅遊點的情形,可謂有史以來最周詳的一次;無他,只因這個大馬小紅護照還得申請簽證的東南亞國家,實在充滿神秘。
乘搭機場小貨車到機場外圍的巴士站,由於沒有零錢,同車的當地小夥子竟然幫我們付費了。下車後,不好意思之際,我忙逮著他,示意他等我去換零錢,他靦腆直搖頭,我和SK唯有再三道謝。
在等車之際,掏出筆記本,對照公車車牌的緬文,找尋去到街上的巴士。緬甸的巴士沒有羅馬數字,號碼一概皆用緬文書寫。和SK確定了巴士後,跳上了一輛日本淘汰車(後方還寫上“東京株式社會”),和當地群眾一塊搭巴士體驗民生。
巴士一路載客,粗略一算,原本可容納40人的巴士,擠了至少80個乘客。
到達街上的地標金塔,售票員在前方大喊作狀要我們前去,結果人群很有經驗地把我們兩個外國面孔擠到前方去,還幫忙把我們背後到處卡著的大背包推出去。噢!熱情淳樸的緬甸人。
聽台灣媳婦說禁忌
緬甸通訊不普遍,隨身手機可謂是身分象徵。街頭隨處可見放在桌子上的有線電話。用不算便宜的價格打了街頭電話,和在論壇上認識的台灣媳婦芳姐聯繫,她派司機前來接待我們。
把從家鄉帶來的咖啡粉手信送給她,一面聽她介紹緬甸的風俗民情,還有一些禁忌。
她殷切熱情的要招待我們到她家居住幾晚,但以不勞煩人們為原則,我們還是照原定計劃,乘坐當晚的長途巴士到萬神之城蒲甘。
舊首都仰光,則打算放在行程的最後,才來細細走,過後直接上機返國。
烈日下騎車逛神廟
蒲甘基本上分為新舊兩區,幾個經典大廟宇都在舊城區,新城區則是酒店林立。夜間巴士於清晨抵達蒲甘,在和一輛馬車殺價後指明到一間旅店,以24美金一間三人房的價格,和另一個老外搭房。SK第一次體驗純背包客旅遊,對她而言,搭房是一種文化衝擊。
由於在巴士上已睡了一覺,天剛亮時,決定在旅館租兩輛腳車,開始尋幽探廟之旅。我們也沒特地看地圖,就循著大路憑感覺騎走。到了一間茶店,停下吃早餐,享用富有當地特色的炸三角豆腐及魚干肉面。
蒲甘廟宇太多,約兩千多間,如果全部走完,必會演變成囫圇吞棗,和SK決定去走幾間主要的,走得細一些。
由於周邊樹木在過去被砍伐來建廟宇,導致整個蒲甘實際上非常炎熱,而且土地嚴重沙化,馬路很多時候其實是沙路石子路,騎腳車時小心翼翼操控;到了下午,去參觀幾所氣勢宏偉的大廟後,先送SK 回旅館,自己再繼續探索。
傍晚時分,結束了原本為期兩天的蒲甘之旅。間中遇到腳車爆胎,在路邊的修車檔花了兩令吉修好,師傅一把內胎拿出來,原來已是第六個補丁,啼笑皆非。
自來水當礦泉水賣
搭上蒲甘往瓦城曼德勒(MANDALAY)的班車,與一班緬甸華僑小夥子相見歡。
他們熱情請我們吃烤玉蜀黍,我們則送上大馬帶去的鎖匙扣做紀念。這群來自北部臘戍城的小夥子中文說得頂呱呱,當中兩人在中國上海留學。
到了瓦城,以美金20大元處理了住宿,我和SK租了一輛摩哆,去了市郊的實崗古城,到瓦城山的最高點拾級而上,鳥瞰整個城市。
在瓦城周邊的白色廟宇附近的樹下休息,親眼見到門口檔位的商販把裝在桶內的自來水,裝入小個礦泉水瓶內,扭緊了再光明正大放桌上擺賣。SK和我面面相覷,想起出發前做的功課,背包旅者的誡訓:如果是購買礦泉水,確保是全新未曾開封過的。
參觀了烏木橋和去千人和尚廟看人們吃飯後,我們離開了瓦城。
徜徉茵萊湖湖光山色
在瓦城呆了兩天,我們臨時改變計劃,決定到彬烏倫(Pyin Oo Lwin),舊稱眉苗(May Myo)去。這個地處瓦城市郊山區的小鎮氣候清爽,類似本地的金馬崙,是鮮花產地重鎮。到了1936年的大鐘樓附近還有植物園內閒逛,乘坐精美的馬車,我們度過了一個愜意的午後。旅程,改變隨時在路上。
結束了彬烏倫的高原小旅行之後,我們取道瓦城,轉搭夜間巴士到此行第三重點,茵萊湖。這個東南亞最高的高山湖泊地處撣邦省份。
行程差不多完成70%,來到茵萊湖,算是沉澱自己了。在這兒,我們乘坐小舟游湖,徜徉在茵萊湖的湖光山色中。
除了參觀市集,還去了當地一般旅客必游的紡織廠,其實,就是建在水上的高腳浮屋的小型加工行業。
給自己在茵萊湖沉澱兩天,在郊野的稻田閒逛,和當地人擠公交去到撣邦首府東枝。東枝是山中大城,人種很多,而撣邦是緬甸境內最多少數民族的集聚之地,那感覺像是來到聯合國。
仰光處處和諧安寧
行程來到最後,回到了仰光,這個擁有很多很大氣建築物的殖民城市。
其實,如今的新首都在中央的內比都,但對外交通和商業中心等還是以仰光為主。在街上的綠肺市中心大公園,我看書,SK聽她的隨身聽,公園內人們或坐或躺或看報或陪小孩逗樂,處處和諧安寧。我們以步行來探索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城市。
離開仰光前,把沒用完的緬幣兌換回美金,旅途當中,商家對沒有皺褶的美金的要求,以及景點的堂皇復古,雖然是這個剛開放國度給我的深刻印象,然而人們的熱情和善,更是在我的旅程記錄簿,留下了難以擦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