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銀從業員
在一個近期已舉辦的股市和產業投資論壇上,主辦當局邀請了好一些財經產業界的大咖來指點迷津,咸認市場陷入低迷,價格尚未觸底,不宜抱樂觀態度。
一名來自產業界的代表,則疾呼當局應該讓銀行業者放寬房屋借貸,藉此放貸便利沖高成交,有助于經濟回彈云云。
在過往的經濟模式內,這無疑是可以放手一試的模式。道理很簡單,降低利率鼓勵消費,消費的其中一環自也包括買房產。房產有需求,樓盤就會動工。動工就需要人手,加上鐵條和洋灰投入建屋,房子建好需要裝修粉刷添購電器,各行各業都能沾上一些,經濟就會開始走上。
建築員工領了薪資也需要消費,為自己的家添置更多需求品,送孩子上學,可能還有余額買輛車子代步,這就產生了循環。
可是,這個模式已經在約十年前被破壞。
首先,美國次貸風暴危機帶來了大量廉價美鈔,美鈔就把全球資金市場的成本降到接近零。當資金成本接近零的時候,放在銀行裡的閒錢變成“負資產”,因為還敵不過通膨。所以,全球的資金市場和大宗商品開始被大量資金湧入抬高價格,買低價的要賣高價。買高價的要賣更高,這就是俗稱的“泡沫”。
這樣的泡沫,是資金操作的結果,始終這是地球,凡是上去的難以抵禦地心吸力的影響,都紛紛從高點回落。過去幾年,原油價格、黃金價格和產業價格,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好了,回來我們國家的層面,這幾年的產業有沒有翻了幾倍?答案是:有!
產業價格的翻騰已經到了不是一般工薪階層所能負擔的價位,也就是為什么近幾年一直有政府插手所推出的“可負擔產業計劃”政策。當然,由政府推出的“可負擔產業”不會是城市中心的策略地段,只求舒緩房屋需求的膨脹和民怨。
物價抬高幾倍之后,就不是尋常百姓能入市去買間新屋換個家居環境的事了,很多都變成了炒作工具;銀行經歷過這么多次風暴,還能不未雨綢繆先收傘嗎?
再者,馬來西亞的情況,投入建築行業的幾乎80%以上的低下層是外勞,外勞最實際了,賺了的錢除了小部分供自己日常開銷,大部分是運回家鄉的。
這樣的情況下,放寬房貸根本拯救不了低迷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