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无不言‧周锦聪:飞翔的小王子──家,是不是眼泪归去的方向?
家,到底给你怎样的感觉?罗大佑在《家》中如此唱: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麦田的守望者》是一部涉及逃离家园的青春小说。主人公被学校开除后,不敢回家,出走到纽约。一天晚上,他感受到夜行的可怕。他坐的那辆出租汽车是辆真正的旧汽车,里面的气味就好像有人刚刚呕吐过似的——他只要深夜出去,总会坐到这类令人作呕的汽车。
更糟糕的是,外面又是那么静寂那么孤独,虽说是在星期六晚上。街上他几乎没看见什么人。“偶尔只见一男一女穿过街心,彼此搂着腰;或者一帮阿飞模样的家伙与他们的女朋友在一起,全都像恶魔似的哈哈大笑着,至于引起他们发笑的东西,你可以打赌根本不好笑。遇到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确是个可怕的地方。你在好几英里外都听得见这笑声。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
于是,他的心里响起一阵声音:“我真希望自己能回家去,跟我妹妹菲芘瞎扯一会儿。”他想家,其实这是想妹妹。父亲呢?母亲呢?因为“无颜相见”,因为感受不到被原谅的可能,他选择逃离家园。
我遇过离家出走的孩子。离家出走,大都是因为家里再也找不到关心他的人,留在家只能是倍感凄凉。德蕾莎修女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关心”。没人关心的孩子,只好选择携著静寂和和孤独,在冷冰冰的街头游游荡荡。当然,也有得到“过度关心”的孩子,家,仿佛成了钳制自由的笼子。渴望自由的心,宁可舍弃浓浓的亲情,到外面追求不知能否开花结果的梦想。
我也遇过无家可归的孩子。父母离异后,他们变成“爸爸”或“妈妈”的负累,负责抚养他们的其中一方,可以狠下心远走他乡,租一间房间,提供生活费,就让他们自生自灭。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只能求助同伴,或者老师。他们都有父母,但是好像已经是孤儿——有时候,他们甚至被安排住在孤儿院。
我多希望这些遭边缘化的孩子,得到老师们特别的照顾,把学校打造成他们温暖的家园。现实世界里,这样的老师有几位呢?
缺乏家庭温暖,在学校又挫折连连的孩子,最后可能频频逃学,甚至遭学校开除。若遭学校开除,等于他们的第二家也没有了,等于比较可能保护他们的成人也离弃了,等于提早把他们推入罪恶的深渊。
家庭不要他们,学校不要他们,黑社会的魔手自然伸了出来。
很多社会问题,其实根源都一样:家,不再是眼泪归去的方向。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1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十分畅销。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学生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