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經歷了多場大集會,來到“逮捕大馬一號官員”集會,它的亮點在于“大專組織”是主辦單位。
馬來西亞的學生運動,全盛時期是在60年末至70年代初,學生走出校園,對種種社會課題擴張的社會動員力量及影響力,曾對政府產生莫大壓力。
后來在大專法令箝制下,大專生逐漸失去結社及言論自由;今次走上街頭,公開高喊逮捕一號官員,對政府、國家領導人,是新一輪的衝擊。
過去的多場集會,無論如何人多聲大,集會過后,被聲討的對象依然穩如泰山,集會無法帶來實質改變,所展現的結果也只是更多的無助與唏噓。
這一次大專生登場,對集會賦予新意義。大專生是國家未來棟樑,儘管集會沒有受到武力阻擾,過程沒有高潮迭起,但大專生集體通過集會表達心聲,對致力于影響大專生的執政黨,是一記耳光。
個人訴求與國家的要求,是兩種不同的事,然而當個人的要求不為個人時,許多的個人為國家課題站出來,個人已被拋諸腦后,那是群眾力量的結合,一點一滴、前仆后繼的力量,志氣比天高。
集會的感染力,在于每個人都散發一股以熱忱展現的光芒;淨選盟5.0大集會舉行在即,此次有了大專生集會的熱身前奏,便有了新氣勢。
國難當前 匹夫有責
政府可以繼續打官腔,指說街頭集會嚇跑外資,影響國家經濟,事實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只因國家政治烏煙瘴氣,才激起人民“國難當前,匹夫有責”的情操。
當然,為政者可以選擇繼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但也必須接受越是忽略,越是激烈的現實;對那些不斷為集會套上民族主義色彩的“酸政客”,民間在大集會一直都在用最自然的方式,展現種族的和諧與團結,顯示國民團結不是靠政治人物的口號而達致。
“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做到公平無私,天下就太平安和。政治與社會穩定,不是靠構建形象達成,而是要致力體現施政公正公平,才能安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