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年長退休時,都會先衡量財務,計算公積金、銀行、保險、信托基金、銀行儲蓄等的存款,能否維持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一般人都會預算退休后每月生活費多少、通脹率多少等等,再盤算找些輕鬆工作,賺點閒錢過過日子,否則坐吃山空。
舉目看左鄰右舍,或者身邊親人,不見得他們真的在退休,他們只不過是從大半輩子工作的公司崗位退下,到在家追看電視節目、翻報紙,或划手機一兩年后,驚覺已動用到了“棺材本”,就選擇做些能力所及的工作,例如替工廠包裝商品、摺紙紮品、幫人看顧嬰兒,載孫子上學放學,或當會館座辦等。
四五十年代出世的男女,在今日千禧年時代,都已踏入退休年齡,含飴弄孫。
而活在這個時代的老人,或許受教育不高,不懂得趁早規劃晚年生活,不然他們年輕時購買房產或土地,如今產業翻數倍,身家已過百萬,甚至千萬,早已安享晚年。
不能單靠公積金
部分人有儲蓄“棺材木”,可是銀行利息還是抵不過通脹率而貶值;幸虧他們骨子裡的基因就是勤勞,退休后也有辦法活下去。
最近,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副部長拿汀巴杜卡周美芬在“亞洲國家人口老齡化詢大會”上鼓勵年輕人趁早規劃退休生活,投資房產增值,不能單靠公積金儲蓄,否則無法抵過通貨膨脹和年老疾病醫藥費,不到三、五年就花光了。
其實,人們來不及實現的夢想,或許可在退休后付諸實現。
除了財務上的規劃,人們更要注意身體健康,定時做體檢、多運動及注意飲食生活,否則晚年只是在憂愁安養、看護費,在病痛中,就無法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政府應實行社會保障措施,如制止百物通膨,屋價攀高,以及提供年老人免費醫療福利和老年人生活補貼,讓老人安享晚年。 |
吉玻採訪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