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 蕉風椰雨(上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 蕉風椰雨(上篇)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及留台聯總於上個月20和21日在八打靈再也聯辦了“2016文學、傳播與影響:《蕉風》與馬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來想參加,結果20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有重要的醫學課要上,所以無法成行,原打算半夜開車早晨抵達趕星期天那場,結果太累,體力幾乎透支睡過頭遲出發,所以從新加坡開車趕到現場時已結束了,只趕上吃午餐環節,很多傳說中的人物,一次見齊。

趕不上研討會,只好看研討會的論文過乾癮。印象較深刻的有幾篇,中國廣州暨南大學的龍揚志教授〈媒體空間與當代馬華場域之建構〉對馬華文學產業的觀察很深刻,希望日後有機會可多交流。賴瑞和教授〈《蕉風》的台灣化時期〉提到當年《蕉風》的“轉載”,不禁想到《季風帶》出刊時不必要的爭議,首發會被當作轉載,給了稿費還要被問稿是不是偷來的,這恐怕就是在小場域辦文學刊物的悲哀,幾十年來如此。

有兩篇論文提都到我的名字,一是張光達〈當代詩作的變異及其限度——以新世紀《蕉風》的詩作(兼及文論)為探討中心〉談近年《蕉風》的詩,我的名字在八字輩專輯裡,不過那時《蕉風》會用這麼多八字輩的作品,這和孫松清那時在當編輯不無關係,孫松清年長我幾歲,他離開《蕉風》編輯團隊後,就沒什麼看到他的文章或消息了。張錦忠教授〈論“馬華文學批評匱乏論”與《蕉風》〉從《季風帶》今年頭黃錦樹和我“沒有論述”討論造成《季風帶》的誕生,談當年《蕉風》的評論匱乏,我的名字和陳強華同在一篇論文裡出現,對我來說意義深遠。



我做事情很多時候都是靠滿腔熱血,(但也不會太快冷掉就是),動了念頭,就要貫徹意志將事情做出來,過後才發現,自己在做的事,為什麼會做?都有脈絡可循。我開始意識到,做文化事業要有歷史感,要知道自己在歷史上,處於什麼位置,如何走到今日,才能想明白,要做什麼要留下什麼給年輕世代銜接下去。

因此讀完論文,發現瞭解《蕉風》的歷史,其實對做《季風帶》非常重要。

同理,我覺得較可惜的是,這麼重要的研討會,幾乎年輕世代的朋友幾乎缺席。主辦單位應該要更大力宣傳,或至少發動在雪隆的中文系學生,如馬大和新紀元的學生來參與這個有歷史意義的文學盛會。

如今,《蕉風》由南方學院大學編輯和出版,南院的學生也應該來。主辦單位是拉曼大學,但在場似乎也沒遇見拉曼大學的學生到場參與。

林韋地在新加坡當醫生、“草根書室”董事,曾獲花蹤文學獎、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藝文部落格獎。出版文集《在第一本書之前》、《不可一世》、《于是》、《兩醫之間》。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