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醫話‧中藥劑型變化奇巧

特約:文正球

華人的“藥食同源”說得實在貼切。我們做飯變化多端,大米可以做出米飯、米粉、湯圓、粽子等各種形態,麵粉能做包子、麵條、燒餅、油條……也變化萬千,殊不知我們的中藥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制劑也有許多奇巧變化,這就是“劑型”。

令人想不到的是,中藥的劑型竟然有“湯、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錠、膠、曲”十多種,還有條劑、線劑等多種內服、外用的類型。

之所以要製成這些不同的劑型,都是有它的道理的。比如我們最常用的“湯劑”,是加水煎煮藥方所開的中藥,馬來西亞稱為“煲藥”。

這種劑型的特點是吸收快、作用迅速、加減靈活、針對性強。所謂“湯者,蕩也”,藥湯進入腸胃馬上散發開來,能迅速地扶持正氣,蕩滌病邪。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外感風寒發熱怕冷了,熱熱地喝一碗“麻黃湯”下去,頓時就會退燒輕鬆許多。

除了湯劑,其他劑型也各有特點,各有長處。把藥浸在酒中,待藥性溶入變成“藥酒”,叫做“酒劑”,這種劑型借助酒力讓藥性透入經絡關節,對需要舒筋活血的風濕痺痛特別有效。

而“茶劑”是把藥物製成塊狀或粉末,像喝茶一樣沸水一泡就喝,可謂方便快捷之至。而“露劑”在兒科和輕症上使用最多,藥力相對而言比較輕微,是將中藥加水蒸餾,喝其蒸餾出的藥液。這幾種都是液體。

“丸劑”也是我們常服的劑型,是藥物加水或加蜜製成的丸子。這種劑型服用方便,因為“丸者緩也”,所以多半適用於慢性或者虛弱疾病的調理。

“片劑”古今不同

不過也有些是可以治療急性病的,比如現代研發的“救心丸”,已成了冠心病患者的必備之藥。“片劑”也有古今的不同。

古代是將藥切成片煎煮或含服,而現代是將藥物碾成細末壓製成型了。散劑、膏劑、丹劑、錠劑都有外用和內用兩種,根據病情需要採用。

此外還有阿膠那樣熬製濃縮的“膠劑”、藥粉與麵粉一起發酵製成的“曲劑”、藥末搓成可以插入傷口的“條劑”、治療痔瘡等疾病用藥汁浸過的“線劑”、外用浸洗的“洗劑”、藥物燒煙薰治的“熏劑”……每一種都浸透了歷代醫家的經驗和智慧。

(九)

文正球──中國中醫大學畢業,具多年臨床實踐經驗,擔任威馬可國際中醫學院學長、教授。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