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肯:啃日子── 谁锁住了我的喉咙?
在商场走累了,看到长椅上有空位,我就坐下来。长椅上还有两个印度小兄弟,以及一个貌似他们母亲的妇女。
坐在我身旁的小弟正吃着面包,见我坐下来,显得很开心,对我一笑后,又转头跟母亲笑。小弟偷偷望我一眼,看我对他表现友善,便微微举起手中的面包,咬了一口。我心里的解读是:“这面包很好吃哟!”我点了点头。小弟再转头看我,向我伸出面包,像要请我吃一口,我摇头说我吃饱了。
“Where you ate?(妳在哪里吃)”小弟说得很快,我未反应,他的母亲就劝阻他道:“不可以这样问别人!”
小弟微垂下头,露出“我知道错了”的模样,我还是回答了他:“我在餐馆吃了。”小弟听到答案,一双大眼对我笑,露出两颗小崩牙,像善良的小兔子。
我们开始沉默,但我还想跟小弟聊两句,好奇他还有什么反应,以及意料之外的惊人之语。
“你几岁?”我再问。小弟对我比“1”,答:“两岁。”
小弟不太确定,转头看了妇女一眼。妇女更正道:“三。你今年三岁。”于是,小弟对着我比“Y”,说:“三”。
坐在另一端原本安静的哥哥此时起身,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郑重地报告他今年四岁,就读于某所幼儿园,他的弟弟明年才上学。哥哥精神奕奕地说了一串话,兄弟俩开始争着告诉我有关他们的一切。在我这个愿意听他们说话的大人面前,他们好像逮到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快活得很。没一会儿,我必须离开了,兄弟俩呆望着我走开,而妇女则在旁叫道:“说再见!快说再见!”然而兄弟俩仍两眼放空,好像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似的。
妇女看起来仍是满意,因为兄弟俩遇上与大人谈话的机会。这是成长的一部分。要父母放心让孩子和陌生人交谈是不容易的事。童言无忌,父母常担心孩子无意泄漏了家里的机密——“我家有篮球场,你要不要来我家玩”、“我的妈妈有一条项链,上面有一个跟我拇指头一样大的星星”、“我妈妈昨天问我,如果爸爸不和我们住在一起了,我会怎样”……
然后,小朋友没把握自己说的话对不对,于是他们都不说话了。当陌生人问他们问题时,他们就以干涩的眼神望着对方,心里千万个犹豫自己该不该回答、该回答什么。他们没有进一步思考问题本身,仅停留在“我该不该”的原点。直到他们长大后,他们知道,他们可以回答什么了,但他们仍旧停留在犹豫、怯懦和依赖“谁来救我逃离这个局面”的心理,喉咙像被什么锁上了。
最后,他们选择在网上匿名,说尽他们心里的话。
到最后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