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淡小教壞小的不要團結?
我想了好久。雖然小六畢業已有廿多年,但我在大腦的海馬體裡翻箱倒櫃,就是想不起有哪個老師曾在班上公然說其它種族的不是,甚至教唆我們不要團結的。
我不禁反覆思考:把孩子送進華小或淡小,就等于教他們不要團結嗎?要不然,柔州王儲東姑依斯邁日前指多源流學校教學生不要團結,又是從哪兒聽回來的呢?
以母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多源流學校,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各個種族在多元語言的環境下,得以把母語傳承給下一代。
而在掌握母語的同時,學生們也不忘學習友族的傳統文化,以及互相尊重、包容等價值觀,我對“一根筷子,折得斷;一把筷子,就難折斷”的寓言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深諳其“團結就是力量”之道理。
因此,把“分裂民心”的罪名怪在多源流學校頭上,這欲加之罪,也未免太沉重了吧?
多源流制體現一馬精神
至于“一個馬來西亞”,王儲也許只看到了“一個”,卻忽略了其更深層的意義。
八度空間電視台多年前製作的國慶日宣傳短片“Merdeka Rasa Sayang”,藉由不同種族的樂手和舞者巧妙地把不同文化融合在一首民謠之中,帶出“不同文化,共舞一曲”的主題——這才是一個馬來西亞理念的可貴之處,不是嗎?
多源流教育體制,不也恰恰好體現出“尊重多元、求同存異”的精神嗎?
單一源流教育制度,即使真的打造出團結一心的我州民族,代價卻是要犧牲掉一些人的母語,值得嗎?所有人被迫接受同樣的教育,多元化的自由選擇權遭抹殺,豈不是在民主改革道路上開倒車?
同理,與其打造柔州民族,何不培養州子民的愛國情操呢?
本地多年前已有學者針對宏願學校展開實地調查,發現即使將不同語言源流的學生共處同一屋簷下,學生還是會很自然地跟同族膩在一起,“各族學生的交流並不積極”。
上述研究結果,無疑是給主張單一源流學校能促進國民團結的人士,澆了一盆冷水。
先廢除不公政策
馬來西亞人為何不團結?歸根究底,政府以保護之名行收買人心之實而制定的種種不公政策,在在把不同種族劃分開來,強調彼此間的差異,才是分化團結的罪魁禍首。
執政者一天不廢除相關政策,各族間不平衡心理所引發的心結終究難以解開。我們也就只能趁著湯杯、奧運會等國際賽事進行時,感受那片刻的國民團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