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 印印脚:孟加拉语片
印度电影当然不只是宝莱坞的出品,也即是兴都语片,但不否认宝莱坞是主流电影,其他方言的印度片,皆归纳为区域电影,例如孟加拉语片(Bengali)、旁遮普语片(Punjabi)、淡米尔语片(Tamil)等等。
今天在这儿要说的是孟加拉语片,因为为印度电影打开国际知名度的就是孟加拉语片影坛的已故电影大师沙耶哲雷(Satyajit Ray),他拍于50年代的“阿培三部曲”(Apu Trilogy),如今仍然是世界知名电影学校的教学材料之一,也是研究印度电影的入门必修课。
孟加拉语电影事业,主要是集中在一个叫Tollygunge的地方,于是被人戏称为Tollywood,一如兴都语片因在孟买发源,被称为宝莱坞(Bollywood)一样。
孟加拉语电影与宝莱坞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早年出了很多关心社会课题的导演,除了沙耶哲雷,还有黎维卡达(Ritwik Ghatak)、默利纳森(Mrinal Sen)等,令孟加拉语电影备受国际影坛关注。
50年代到70年代,是孟加拉语片的黄金时期,上述几位传奇导演为这区域电影带来光和热。在80年代,孟加拉语片沉寂了一阵子,但很快地又如火凤凰般重生了,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如历都巴诺葛斯(Rituparno Ghosh)、阿巴纳森(Aparna Sen)、斯利吉穆哥基(Srijit Mukherjee)、考锡刚古力(Kaushik Ganguly)等导演,以他们不同的拍片手法探讨社会问题及娱乐普罗大众。
Tollywood一年生产上百部电影,一年有5到6部的大卖片子。2013年的《Chander Pahar》是当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同时也是孟加拉语片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其他近年来大卖的片子有2011年的《Pagly》、2012年的《Awara》及2013年的《Rawhoshyo》等,看来孟加拉语片的潜力依旧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