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庫‧不是蓋的蓋飯
特約:林金城
我曾多次向檳城大山腳的朋友探詢,請他們選出三種最能代表故鄉情懷的食物。綜合結果,“蓋飯”總是名列三甲以內,而其他熱門食物,還包括米苔目、白雲吞麵、鴨蛋炒粿條和粿雜等。
眾所周知,早年的大山腳是潮州人的世界。市井潮味十足,潮語、潮食滿天下,卻沒想到他們對其他方言群飲食的味覺認同,竟有著意想不到的開放與鍾情。
像依傍在玄天宮旁,陪伴大山腳人走過71年崢嶸歲月的伯公埕米苔目,就是永定客家人的“老鼠粄”,跟本地大埔客家人的“老鼠粉”同宗同種,卻與潮州絲毫沒有關係(老鼠粄從廣東大埔和福建永定傳到大馬後,客家人將它改稱為老鼠粉,而同樣食品在中國福建漳州則叫作米苔目)。
也許是為了入鄉隨俗,當年創攤小販胡永忠,才將故鄉學來的老鼠粄給“隱姓埋名”,取個北馬較通行的“米苔目”吧!又或早年山腳下的老潮州,根本不懂得“老鼠粄”為何,很直接的便聯想到“米苔目”這個易懂較熟悉的福建方言名字,於是,約定俗成將胡老的老鼠粄給稱作“米苔目”,且一叫就叫了超過一甲子時光。
至於白雲吞麵,說穿了就是不放黑醬油的乾撈叉燒雲吞麵,繼承廣東豬油撈麵形式,同樣與潮食無關,卻在山腳下盤踞了81年。此外,鴨蛋炒粿條更是許多大山腳人引以為傲的指定名食。炭火、鴨蛋,構成大家對傳統炒粿條的標準想像。我們都知道,炒粿條是潮州人的鄉愁絕活,但鎮上幾攤知名鴨蛋炒粿條,卻出自同一家族的廣東新寧人(即台山人,台山舊稱新寧),可見上幾代老潮州對飲食的態度是容納百川的。
那“蓋飯”呢?既然能成為許多大山腳人不可切割的味覺記憶,那一定“不是蓋的”(台灣口語,不是假的,不是吹牛的,厲害的意思)。
首先,我們得要弄清楚“蓋飯”是什麼?
記得多年前,我第一次經過賣“蓋飯”的食攤時,正值午餐時間,攤前鮮活鬧絡的景象教我不禁駐足觀看。隨行的大山腳友人連忙解說,所謂“蓋飯”就是她之前跟我提起的Kap Pui。潮州話Pui是飯的意思,這個我懂,但Kap是什麼意思呢?正當我好奇想問時,她卻指向那位架勢十足,站在攤子後面忙得不可開交的老闆娘,見她一手從攤頭蒸格拿起一個又一個的鋁碗蒸飯,然後倒扣在碟上……朋友綻放一臉揭曉般的微笑:這個動作就叫作“Kap”啦!
我愣了一下,旋即大笑起來。
賣的正是燒臘飯啊!
那時我才發現,攤架上掛著幾隻油亮亮的燒雞,和擱在一旁的幾塊燒肉和一大盤叉燒。心想,不就是廣東人的燒臘飯?只不過Kap個賣少見少的鋁碗蒸飯罷了。這樣的“燒臘蓋飯”,就足以讓許多大山腳人魂牽夢縈嗎?
趨前細看,見老闆娘在倒扣的蒸飯上,先澆上一圈爆香的蒜頭油,再依序放上切成細碎塊狀的燒肉、叉燒,以及現場去骨剁成小塊的燒雞肉,疊疊層層的,仿彿砌成一座肉慾滿滿的小山,而後再淋上濕嗒嗒深褐色的勾芡滷汁即可,並隨手用扣出蒸飯的鋁碗盛入菜乾湯,便一同往顧客桌上一端。
朋友坐下,點了一盤說要讓我嘗味。開始時心裡難免納悶,好端端的燒臘為何要切得如此細碎?千醬萬醬,廣東燒臘飯大概也不會淋上如此神似檳城滷麵的勾芡滷汁吧!
唯有一頓午餐下來,味蕾才被徹底征服,從開始的迷惑漸漸轉化成迷戀。沒想到那抹埋在肉林底下的蒜頭油,摻雜細碎的燒肉脆皮後,竟能散發出如此加倍提香的無窮魅力,尤其配上青色的醋醃指天椒,更是惹味非常。所以,漸漸感受到滷汁的滑順必然,切碎的燒臘都能各安其“味”。
究竟“燒臘蓋飯”是如何創變出來的?
這天早晨,我特地走一趟大山腳,趁中午尖峰時間前向老闆娘曹燕秋探詢過往。“結論”教我驚訝,她說他們賣的正是“燒臘飯”啊!以前都這樣寫的,她家公黎允堅(廣東南海人)早年出自大街的來記茶樓,兄弟分家後出來開設這間燒臘飯檔,除燒臘飯外也賣炒河粉。由於早年老潮州不諳“燒臘飯”讀音,見飯是“Kap”出來的,所以便約定俗成稱之為Kap Pui,大概在2000年左右,他們才開始寫上“大山腳蓋飯”。
我追問,打從她的家公年代迄今,Kap Pui的組合都沒變嗎?曹大姐斬釘截鐵地說,都一樣!1978年她丈夫黎永善接手,再傳至兒子黎子賢,一晃五六十年,唯一變的就是2004年起已沒炒河粉了。至於燒臘切成細碎和淋上大量滷汁的做法,據說都源自家公的求新求變。
我不禁在想,沙河粉的濃稠芡汁,以及廣東燒臘從茶樓酒家走向市井食檔,會不會都有些影響?
大山腳蓋飯
創始年:1950年代末
地址:74 Jalan Danby, Bukit Mertajam, Penang.
營業時間:06:00~14:00(夫妻檔),14:00~21:30(兒子)(星期三休息)
電話:016-5513508 (曹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