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子若 tongyuefang@gmail.com
今日焦點: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上周《童閱房》提到芷瑩對班上幾個同學特別死忠,無所不談,更是無處不在一起,我也常提醒她拋開固有的朋友圈,嘗試去接納不同類型的新朋友。不過很多時候,性格還是決定了她交朋友的類型。
這種情況似乎符合人們常說的“物以類聚”,多年以前,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心理學教授克裡斯克蘭多(Chris Crandall)曾指出,人們交朋友時,會以自己的性格為標桿。
自幼開始,芷瑩對朋友的選擇,較傾向於落落大方的一群,雖然她偶爾也玩芭比娃娃,但最愛收集的是林林種種的迷你模型車,不只如此,她身邊圍繞著的多半是男同學,她甚至跟他們在班上玩拗手瓜游戲!
有時候難免會擔心,於是問她為何不多交其他女生朋友,她的答案竟是“她們很大小姐、很麻煩”。如此湊巧,我在英文繪本《Dahlia》裡看到的女主角Charlotte(夏洛特),恰恰跟她是同一類型女孩。
這又是一本專為孩子交友之道而作的繪本,不同於《狐狸與我》的是,中文簡體版譯為《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的《Dahlia》,描繪一個現實中的小女孩與洋娃娃的情誼滋長過程,從一開始的排斥到磨合,再到全然接受,主要引導孩子接納新朋友的加入,學會建立新關係。
陽剛女孩不愛娃娃
在本書中,“Dahlia”是Edme阿姨送給夏洛特一個洋娃娃的名字,她身著蕾絲邊棉麻及地長裙,配搭精緻的絲綢蝴蝶結,雙手戴著薄薄的小手套。洋娃娃被送到家裡後,對夏洛特的交友觀起了什麼作用?
跟洋娃娃初次會面的夏洛特,一開始就抱著排斥的態度,她沒有也不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因為在她的世界裡,生活只有挖土、爬樹,還時不時在泥濘裡做泥蛋糕!因此,她老實不客氣地對洋娃娃說,她那裡不會有午茶派對,也沒有裝飾美麗的手推車推她,“妳只能習慣我們的活動。”
除了這段文字外,讀者可以從畫面中,看到夏洛特的房間,一點都不具典型女兒家的裝潢;房間沒有粉嫩色系,也沒有公主床,她把自己的睡房佈置得像座森林!
她在房裡飼養了很多小昆蟲與動物,有小鳥、小甲蟲,還有小蛇。她也收集了好些動植物標本,以及貝殼、鳥窩等,我想:這就是她平日的“玩具”吧!
這裡還是她作畫的空間,地上散滿繪畫時用的工具和顏料,她的靜物畫也很特別,不是蘋果亦非橙,而是蘑菇!她不是沒有玩偶,但那是一個如泥土般啞色的小熊,它的名字叫Bruno!
她不是沒有女性化的鞋子,但她把它藏在床底下,自己最常穿的是可以弄得髒兮兮的雨鞋。這就是真情流露並帶有陽剛性格的夏洛特!依你的猜測,她會如何對待阿姨送的洋娃娃呢?
洋娃娃舍命陪女孩
她不管三七二十一,用籃子把小熊跟洋娃娃從二樓窗口吊下樓,她也跟著爬下樓;在田野中,她按慣例,做起泥蛋糕給洋娃娃嚐試,用枯葉小樹枝做成小船,還把洋娃娃跟小熊拋在空中又落在地上。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全部,於是,毫不猶豫地要求朋友跟著自己的方式過生活。慶幸的是,對於夏洛特的這一切舉動,洋娃娃臉上透露的表情顯示,她不存有抗拒感。
洋娃娃繼續陪著夏洛特和小熊,玩著她愛玩的各種戶外游戲,甚至昂首鼓起勇氣跟夏洛特在拉車比賽中,贏了一群瞧不起她們的男生。在花叢中,夏洛特給洋娃娃取了個名,叫“Dahlia”,洋娃娃以明亮的眼神,來回應她的命名舉動。
“Dahlia”是一種花,大麗菊屬的學名,中文名又稱為“大麗花”、“大理花”,或“天竺牡丹”,花姿豐滿、花色鮮麗。在人們眼裡,它既大方富麗又具有祥和風度。如果這朵花是一個人,那麼,她應該是一個遇事不急不躁,平常心處事的人吧!
這就像極了書中的洋娃娃,她可以用一種寬大的態度,接受夏洛特安排的各種冒險活動,以致夏洛特也漸漸習慣她的存在,進一步消除初次交往的敵意。
鼓勵交往多种朋友
在本書裡,洋娃娃原來不應該有生命力,作者賦予它不會說話,但會用臉部表情來傳遞情緒,使故事更具感染力,讓孩子在夢幻與現實交疊的故事情節中閱讀。
數個月前,我到挪威採訪一家當地幼兒園時,校長對我說:生活需要被經歷,唯有從經歷中才有所學習,過程中固然跌跌撞撞,父母的責任就是陪伴在側。
雖然Edme阿姨不在,但她送來的洋娃娃,其實也在陪著夏洛特經歷成長,讓她嘗試接觸與接受不曾交往過的朋友類型。一直以來,夏洛特跟芷瑩一樣,以為溫柔斯文型的朋友與她志不同不相為友。
但在接觸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她跟洋娃娃的友情發展漸入佳境。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有責任鼓勵孩子多點經歷不同的環境,並在一旁給予提點與引導。
經過磨合提升友誼
在故事接近尾聲時,被夏洛特高高放坐在樹枝上的Dahlia掉了下來,夏洛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緊把她帶回家,然後,幫她綁繃帶,為她梳洗,還給她讀床邊故事。完了以後,她也覺得是時候給自己梳理乾淨,並穿上整齊的衣著,這就是經過磨合與提昇的友情,所發揮的巨大力量。
結交不同類型的朋友,或許沒有起著驚天變的效果,但也不排除在彼此相處的過程,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進而改變孩子的生活態度。實際上,跟不同類型的朋友接觸交往,也是對人有更全面認識的方法之一。
當Edme阿姨登門造訪夏洛特時,她把縫縫補補的Dahlia細看過一遍,然後由衷地說,她也希望可以像夏洛特那樣,用泥來做泥派,把娃娃拋向空中,只是,她太老了!
這番話具有畫龍點睛的功效,她一點責怪夏洛特的意思都沒有,反而給予她最大的支持,這就是大人給孩子陪伴該有的智慧呀!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於1955年,在美國新澤西州克林頓(Clinton)出生。自幼熱愛繪畫,七歲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名畫家。
20歲時,在莫裡斯桑達克(Maurice Sandek)的引薦下,她來到紐約開始了童書插畫創作生涯,後來創作出《阿黛兒與西蒙》(Adele & Simon)、《瑪莉與老鼠》(Mary and the Mouse)等獲得高度譽且暢銷的童書系列,曾榮獲四屆《紐約時報》最佳繪本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