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13屆大選已有3年多,坊間都在揣測來屆大選是在明年3月,這也開始成為許多茶餐室食客的飯后話題。
不過,無論選民如何期待和分析大選日期,最后拍板的人只有首相一人。
在505全國大選結束后,選民對選舉熱情已明顯出現降溫,之后大家所關注的就是國內所發生的重大課題,直到數月前,朝野政党逐步宣布各國州議席的候選人后,人們開始感受到大選已不遠。
進入科技年代,候選人或各政党的支持者不再采用傳統的策略,反之第一擂台是網絡,礙于網絡的自由度,導致各種策略受到的束縛更少,間接產生一些令人難以苟同的手法。
全國大選出現朝野政黨相互攻擊是平常事,偶爾支持者的激勵程度甚至超乎候選人,用詞或舉動均令人驚訝,尤其透過網絡上的評論便能知曉。
除了透過出口傷人的做法,我們也能看見一些移花接木的照片,再附上一些詞句,例如比喻敵對是動物等,這種現象都該糾正過來,不該出現在已舉辦過13次全國大選的大馬。
很多時候,政黨支持者所掀起的罵戰,火苗往往是這些過分的言語挑釁所引起,最后就吵得不可開交,凸顯出我國仍需要很好的選舉洗禮。
選民常把要有民主和公正的選舉擺在口上,但這除了依靠成熟的候選人、政黨制度,同樣需要成熟選民的配合。
倘若全國大選真在明年3月,到時真希望會是民眾認真分析候選人、支持者認真助選的局面,而不再是透過各平台,發出挑釁的言論的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