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芳:出路
(北馬副採訪主任)
一招選區重新劃分,突出了朝野華基政黨的困境。
華裔選區沒得加,但出現更多華裔選民;非華裔選區有更多非華裔選民,朝野華基政黨馬華民政及行動黨都高呼不公平,要反對。
在朝的贏不到華裔選票;在野的,沒信心能贏到非華裔選票,華基政黨在華裔選區爭個你死我活,最終誰得利?
以民望論英雄,當然肯定不是已被華社罵得抬不起頭的馬華民政,而是在野的行動黨。
朝野的華基政黨很坦白告知,當這種情況出現時,迎來的新格局將是“非華裔在朝、華裔在野”的種族化對立。
華基政黨能扭轉這種可能會出現的局面嗎?
當然可以,一:結合力量爭取更多選民反對此次選區劃分。
二:轉型讓自己走向多元種族格局,爭取更多非華裔認同及投選自己。
但現有的朝野華基政黨呢?
在朝的,聲稱在體制內捍衛華裔權益,卻得不到華裔歡心;在野的,出盡法寶討好非華裔選民,也沒有信心能受到他們的認同。
有人說,華裔要在政治上尋找出路,就得在不公平的選區劃分下,讓朝野政黨皆有華裔議員的影子,因為政治是現實的,在議會內有代表才有力量。
但現有的華基政黨,只選擇在有利於自己的選區上陣,一些有權力選安全區的領導,只會選最安全的區上陣。
不願踏出安全區
就如檳州一名高呼自己是代表各族人民的領袖,如果沒有認真去了解他的選區種族結構,根本不知道他是在全檳最安全的選區上陣,因為選區幾乎是華裔,而且選民人數少之又少。
連領袖自己都不願踏出安全區,到混合區或馬來區去開拓新局面以避免華裔政治力量自相殘殺,華基政黨只能靠尋找他們認為可以“依賴”的非華裔政黨去謀政治利益。
為何不能野朝和解,尋找另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