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韦地:真医生假文青── 跨界与资格
前阵子面子书上关于跨界与资格的议题,讨论得满热烈,谁有资格写,谁有资格批评,谁是权威,连“买书我会去找作家,看病我会去找医生”这样的言论都出现,还得到很多的赞。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好像都必须通过一些途径,取得一个(小)社会认可的“身分”,才有“资格”取得话语权,以某某本位对一些事情表达意见,在这个氛围底下跨界变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那是一种原罪。
关于跨界与资格,我没什么意见,不过倒是有个故事可以分享。
2011年我在英国工作两年后,申请进入内科专科训练。面试时要准备厚厚的Porfolio,自己从医学院到当医生,有什么成绩,做过什么audit写过什么paper都要放进去。其中有一项很有趣,名为“Achievement Outside Medicine”,医学之外的成就,我就把2009年有人出版社帮我出版的《在第一本书之前》放了进去,这样整本Porfolio看起来更厚,拿起来很重,感觉很酷。
面试当下,因为我做了好几个Audit,所以我准备了很多关于Audit的内容,等考官问我,胆固醇药的效果如何使用率如何,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如何并发症出现几率如何,诸如此类的,复习了数遍,背得算熟。结果那个主考官,当然也是一位医界的大咖,看起来五十岁左右的白人大叔,看到那本《在第一本书之前》时就眼晴一亮,一直抓住我问这本书的事(中文书,他当然一个字也看不懂),这本书写些什么?什么时候出的?在哪里出版,卖了多少本?马来西亚文学出版的情况如何?(他还问我版税是不是很多,我那时答说马来西亚写作收入实少)为什么作者照片没有穿衣服(书难卖)?他翻了一下,发现里头少数的英文字有些都是Fxxk之类的脏话,觉得很有趣。
我当下其实十分慌乱,因为本来就准备了一堆医学的东西要讲,结果他都没问,用英文解释自己用中文写的书不大容易。主考官大叔过完瘾了之后,就很认真地问我,写作和成为一个好的内科医生有什么关系?那时我回答写作是一种Self Reflection,是一名好医生必备的特质,然后整个面试我们就这个点上进行讨论。
结果我被录取了,进入英国的内科专科训练,虽然最终我没有完成,就回到亚洲来。
不过,马来西亚有人出版社帮我出的第一本书,替我赢得进入英国内科专科训练的资格,也算是一个我在英国医界一次难得和非常偶然的文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