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建成:為何只動反對黨選區?
選委會主席終於開口了,他說,在選區劃分的議題上“沒涉及任何一方的利益”。
好吧!讓我們來看看事實是如何吧。上一屆大選國陣的贏得60%的國席,反對黨只贏了40%,而大馬有222個國會選區,選委會這一次挑了113個來重劃,已過半數,但偏偏受影響的選區,大部分來自反對黨的選區。
我們不必每個選區都去看,來看看選民人數變化最大的選區,即選民人數增加超過10%或減少超過10%的國會選區。它總共有25個,但你可知道,這當中有多少涉及反對黨呢?總共有20個。
按照選區劃分的邏輯,也就是憲法上提到的原則,就是讓選民“平均分配”在各選區。在2014年,當時還沒退休的選委會主席阿都阿茲就說,選委會的當務之急,就是把國會選區超過10萬人的數量減少,甚至一分為二。
但如今選委會有照這個方法嗎?完全看不出。因為有15個國會選區,選民人數激增逾10%,而其中有13個是來自反對黨選區,像沙登選區,本來就有13萬選民,是最應該刪減選民的選區,卻又增加了1萬了。
選區被切得支離破碎
反對黨選區的選民就不少了,為什麼還要再加人呢?理由就如反對黨所言,既然這些選區是國陣已取勝無望的,不如就把鄰近反對黨眾多的選區,劃來這裡。與其讓反對黨贏兩席,不如讓它大贏一席,小輸另一席。
像靈北區,選民從8萬人暴漲至15萬人,破了歷屆紀錄,成為了大馬最大的選區。這新增選民的最大來源,就是梳邦。梳邦在上回大選,公正黨的多數票2萬6000張,如今選區被砍了5萬5人,反對黨選有優勢嗎?而區內的州議席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選民增加最多的15個國席,只有兩個是國陣的,其中一個是巫統,它就是柔佛的禮讓。為何禮讓的選民會增加呢?因為它吸納了隔壁選區巴莪的選民。巴莪是“巫統反骨仔”慕尤丁深耕了幾十年的老巢,如今他成了在野黨議員,選區即被切得支離破碎,顯然是巫統不願看到他在下屆大選勝出。
重點是,以國會5到6萬人的平均數來說,巴莪4萬6000人的選民,本來就偏低,如今又被砍了一萬人,只得3萬6。選委會削減選民的邏輯,是在哪裡?
選委會讓傳統“反對黨選區”人數暴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讓國陣“提早放棄”這些戰區,這就是為何馬華、民政也不滿意的原因,因為這些選區都是他們傳統的上陣區,如果新的選區劃分通過的話,馬華民政在下一屆的選戰,將會更難打(相對而言,巫統就會好打一些),這應該就是巫統棄車保帥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