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青黃不接.走向老化 “年輕人鄉團需要你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北馬頭條】青黃不接.走向老化 “年輕人鄉團需要你們”

■擁有超過140年歷史的浮羅劉關張趙古城會會所,是浮羅少見的老屋,先賢蓋建時沒用上一根鐵釘。
■擁有超過140年歷史的浮羅劉關張趙古城會會所,是浮羅少見的老屋,先賢蓋建時沒用上一根鐵釘。

報導 / 攝影:陳麗玉
地點:浮羅山背
(檳城23日訊)“我們老了,鄉團需要年輕人傳承下去。”



浮羅山背近年來雖有發展,一些地區也出現不少新建房屋,人口有所增加,然而,這些發展似乎沒改善浮羅各鄉團青黃不接的問題。走向老化的浮羅鄉團組織,如今都在呼喚年輕人。

因為鄉團無人接手,失去文化的根,也保不住先賢歷盡千辛購置的祖業。成立于1875年的浮羅劉關張趙古城會,險些因信理員作古而失去會址地契,就是例子。

該會主席劉紹棠說,古城會2.5英畝的會址地契是由8位信理員持有,他于2008年接任主席時,發現其中7位信理員已過世,地契持有人還未轉至該會名下。



忙找信理員轉名

“要處理這些程序,需要信理員的死亡證明,但當時只找到其中兩人的證明文件,相信有些是當年南來的信理員過世后,其家人安排回中國安葬,無從跟進。”

他說,當時最后一位仍健在的信理員已93歲高齡,他馬上去吉隆坡找對方簽名授權,讓古城會進行地契轉名手續。

“當我們找到他時,老人家也不知自己是信理員。幸好他馬上授權我處理這件事,轉名手續完成后一年,老人家過世了。”

他說,古城會之前沒會員制,凡劉關張趙四姓宗親自動是會員。地契未轉名事件被發現后,發現無會員制度很難辦事,因此他開始招收會員和註冊理事會,方便處理地契轉名手續。地契事件圓滿結束后,2012年開始籌款重修古城會和蓋建一個新會所,希望新會所能吸引年輕人加入古城會辦活動。

盼古城會設臂膀
劉紹棠:是時候退下

“我們老了,總要找年輕人負責聯繫宗親。我是時候要退下來,希望找到一個人去召集,接手先輩辛苦創下的祖業。”

劉紹棠說,目前該會有50多位會員,沒幾個年輕人。該會也沒收年捐,只收一次會員費,永久會員100令吉,普通會員50令吉。礙于經費問題,該會沒能力辦活動,每年春秋二祭也是由宗親們捐香油錢進行。

“我的願望是成立古城會青年團和婦女組。”

他說,古城會源自桃園結義,當年從中國南來的先輩,離鄉背井在南洋無親無故,凝聚宗親成立古城家廟。

另一方面,他說,雖然新會所于去年建好,但礙于經費不足,軟體設備還沒完成,估計至少還需要6萬令吉,包括還錢給一位借錢給該會建新會所的熱心人士。

“我們決定在今年11月19日舉辦籌款晚宴,籌款之餘也趁這個機會聯絡年輕人。有心捐款支持該會的熱心人士可聯絡我(016-4701369)。”

掌浮羅廣汀公所20年
陳寶華:要退不能退

浮羅廣汀公所每3年改選,主席拿督陳寶華(78歲)擔任了至少6屆近20年的主席。

“我是要退不能退,大家都說你既然是拿督,你不做誰做?最大的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興趣參加鄉團。”

他說,該會多年來面對青黃不接問題,會員平均年齡50至60歲,最年輕的也是40歲以上。

“為了吸引年輕人,我們在玄武宮旁填出一個空地,不過礙于經費不足還沒完成。希望這個地方做好后,可吸引年輕人來休閒和聚腳。”

他說,年輕人也許有所誤解,以為拜老祖宗是拜鬼神,華人傳統的拜祖先是孝親精神。

與玄武宮是“兄弟廟”

陳寶華說,浮羅廣汀公所當年是由玄武宮一班先輩發起成立,兩個組織很有淵源,好比“兄弟廟”,理事會幾乎是同一批人,他也是玄武宮的顧問。

他說,廣汀公所的成立宗旨是團結廣東和汀州人,該會沒會員制,凡浮羅八區潮州、客家、廣東、海南和汀州人皆是會員。

他指出,廣汀公所的責任是管理浮羅山背3個墳地,包括烏橋頂、惹蘭再和亞依埔底(墳地保留限于會員),及位于浮羅大街的廣汀衛生所。

“以前的衛生所,只有一個停柩位子,衛生環境很惡劣,80年代我當市議員時建議重建。隨著浮羅人口增加,衛生所需求也增加,最后擴充至4個停柩位子。”

他說,以上的微薄收入須承擔公所水電費和維修費,及負擔“兄弟廟”玄武宮開銷等。

浮羅公益閱書報社
胡景豪:船到橋頭自然直

羅鄉團雖然青黃不接,但也有鄉團領袖抱持正面態度。

浮羅公益閱書報社主席胡景豪說,雖然年輕人沒興趣參加鄉團,會員又不斷老化,但他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迫在眉睫的最后關頭一定有接班人出現傳承。

“我們現在盡量招收年輕人,但很難召集到30歲以下者,畢竟年輕人都為事業打拼和謀生計。”

他說,該社宗旨除了聯繫會員,也推動公益教育事業,每年頒發獎勵金,華校籌款該社也義不容辭。

該社當年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並創立崇德學校(前身是玄武學堂),所以與崇德學校關係密切。該社也是浮羅山背華社最早成立

的文化團體,當年籌到一筆基金購置浮羅大街兩間店屋。

崇德學校之前籌款建校,該社賣掉其中一間店屋為學校籌款,剩一間店屋租給人做生意。

紫濱閣多會員孩子加入
駱萬泉:積極招新血

浮羅德教會紫濱閣閣長駱万泉指出,該閣目前有400多位會員,近幾年該閣積極招徠年輕人加入。目前該閣最年輕會員是20多歲,多數是會員的孩子。

“近幾年,閣友除了鼓吹閣友口傳德教會宗旨和每年進行善舉,也通過閣員吸引孩子加入,以壯大組織。我也鼓勵青年團和婦女組盡量辦活動吸引年輕男女加入我們。”

對于鄉團青黃不接的問題,他坦言,不只浮羅鄉團面對這個問題,基本上各鄉團也出現這種現象,只是浮羅就業機會不多,許多年輕人紛紛往外發展,以致浮羅鄉團的情況,較其他地區成問題。

南下先輩團結鄉親力量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鄉團。

當年華人祖先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到浮羅山城這裡落地生根,離鄉背井的人們安定下來后,總會創立宗親會或宗祠等鄉團,以團結鄉親力量。

浮羅山背鄉團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八區中各有不同的鄉團,維繫著各自宗親的情誼。

除了接受訪問的鄉團,浮羅這個彈丸之地還有江夏堂黃氏宗祠、陳氏宗祠、浮羅福建公司、浮羅華人公塚理事會及浮羅客家聯委會等,當中有些較為活躍的地方領袖,同時是多個鄉團的領導或成員。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