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圖細說華人先賢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珍圖細說華人先賢

整理:曾欣艷

“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大馬華人早已由落地歸根演變至如今的落地生根;對外,我們引以為傲自稱為大馬華人,但對內卻依舊面對身分認同這一複雜糾結問題,更不時被套上“不愛國”的罪名。

華總及華總大馬華人博物館耗時3年收集、編撰、校對等籌備工作的《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史料彙編》月中正式出爐,為大家逐一闡述大馬華裔從獨立前迄今,在這片土地上的豐功偉績,並借此證明華人非“寄居者”,也非“入侵者”,而是道地大馬華人!

此書史料彙編內容豐富紮實,收集了先賢早期南來,歷經幾代人至今,在政、經、文、教及社會上付出的心血與播下的種子,勢必讓大家重新認識與定義大馬華人。

這本書重達5公斤,厚488頁,以中英雙語撰寫,分為普通版及精裝版,售價分別為270令吉及350令吉。

  • 人工採錫──馬來半島曾是全世界生產及出口錫最多的地區,早期的錫礦開採多數依賴人工;錫礦的發現與開採,成為吸引中國廣東人大量移居馬來半島的原因之一。

  • 歷史悠久──早期的茨廠街只有零零落落的亞答屋,在1881年吉隆坡大火后,英政府決定採用磚瓦和瓦蓋屋頂重建,同時規定保留一條距離5尺的走道,即如今俗稱的“五腳基”。

  • 沿街叫賣──早期華人自力更生,他們會燒豬肉、燒鴨及叉燒肉等,沿街叫賣,這也是大馬華族先賢的早期行業之一,如今這行業已被社會淘汰了。

  • 環境惡劣──清末時期的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經濟與治安嚴重衰敗,很多人因此被欺騙或詐騙而簽署合約到海外謀生,這些華工俗稱為“豬仔”,他們的生活環境惡劣,但再也沒有回頭路了。

  • 飄洋過海──離鄉背井的華族先人乘坐“紅頭船”,被迫擠在一起,歷經無數險惡,飄洋過海到南洋尋求發展。許多來自廣東省的中國人就是乘這種“紅頭船”,大規模地移民到東南亞國家。

  • 膠工幹活──“華人橡膠業三傑”林文慶、陳齊賢及陳嘉庚,致力發展橡膠業,讓我國享有“橡膠王國”美譽;華裔女膠工將膠汁集裝于膠桶后,還需以擔挑方式送往膠廠加工。

  • 勞力苦工──早年的華人多為勞力苦工,以自己的雙手雙腳,頂著大太陽,汗流浹背辛勤干活,只求三餐溫飽。

  • 代寫家書──飄洋過海來南洋打工的人,多是不識字的苦力勞工,故有街邊文書,專為人代寫家書信函,向遠在中國的家人報平安。

  • 街頭縫衣──在生活艱辛的年代,華裔老婦在街頭一角為人縫補衣褲,賺取微薄生活費。

  • 把脈診病──隨著華族先賢移民至此,他們也在此開醫館,為病患把脈診病,以自身所學知識,讓他人受惠。

  • 昔日首都──如今的吉隆坡貴為大馬首都,全是鋼骨水泥;時間回溯到1884年,那時候的吉隆坡多為亞答屋(Atap)和木材建造的房子,隨著時間流逝,吉隆坡早已物換星移。

  • 村童上課──英殖民政府為鎮壓馬共而頒布緊急法令,並把華人都視為馬共人員,將之驅逐、遷移到新的聚落點,進而出現華人新村。在那艱辛的新村年代,華人從未放棄教育,傳承民族薪火。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