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图细说华人先贤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珍图细说华人先贤

整理:曾欣艳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大马华人早已由落地归根演变至如今的落地生根;对外,我们引以为傲自称为大马华人,但对内却依旧面对身分认同这一复杂纠结问题,更不时被套上“不爱国”的罪名。

华总及华总大马华人博物馆耗时3年收集、编撰、校对等筹备工作的《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史料汇编》月中正式出炉,为大家逐一阐述大马华裔从独立前迄今,在这片土地上的丰功伟绩,并借此证明华人非“寄居者”,也非“入侵者”,而是道地大马华人!

此书史料汇编内容丰富扎实,收集了先贤早期南来,历经几代人至今,在政、经、文、教及社会上付出的心血与播下的种子,势必让大家重新认识与定义大马华人。

这本书重达5公斤,厚488页,以中英双语撰写,分为普通版及精装版,售价分别为270令吉及350令吉。

  • 人工采锡──马来半岛曾是全世界生产及出口锡最多的地区,早期的锡矿开采多数依赖人工;锡矿的发现与开采,成为吸引中国广东人大量移居马来半岛的原因之一。

  • 历史悠久──早期的茨厂街只有零零落落的亚答屋,在1881年吉隆坡大火后,英政府决定采用砖瓦和瓦盖屋顶重建,同时规定保留一条距离5尺的走道,即如今俗称的“五脚基”。

  • 沿街叫卖──早期华人自力更生,他们会烧猪肉、烧鸭及叉烧肉等,沿街叫卖,这也是大马华族先贤的早期行业之一,如今这行业已被社会淘汰了。

  • 环境恶劣──清末时期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经济与治安严重衰败,很多人因此被欺骗或诈骗而签署合约到海外谋生,这些华工俗称为“猪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但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 飘洋过海──离乡背井的华族先人乘坐“红头船”,被迫挤在一起,历经无数险恶,飘洋过海到南洋寻求发展。许多来自广东省的中国人就是乘这种“红头船”,大规模地移民到东南亚国家。

  • 胶工干活──“华人橡胶业三杰”林文庆、陈齐贤及陈嘉庚,致力发展橡胶业,让我国享有“橡胶王国”美誉;华裔女胶工将胶汁集装于胶桶后,还需以担挑方式送往胶厂加工。

  • 劳力苦工──早年的华人多为劳力苦工,以自己的双手双脚,顶着大太阳,汗流浃背辛勤干活,只求三餐温饱。

  • 代写家书──飘洋过海来南洋打工的人,多是不识字的苦力劳工,故有街边文书,专为人代写家书信函,向远在中国的家人报平安。

  • 街头缝衣──在生活艰辛的年代,华裔老妇在街头一角为人缝补衣裤,赚取微薄生活费。

  • 把脉诊病──随着华族先贤移民至此,他们也在此开医馆,为病患把脉诊病,以自身所学知识,让他人受惠。

  • 昔日首都──如今的吉隆坡贵为大马首都,全是钢骨水泥;时间回溯到1884年,那时候的吉隆坡多为亚答屋(Atap)和木材建造的房子,随着时间流逝,吉隆坡早已物换星移。

  • 村童上课──英殖民政府为镇压马共而颁布紧急法令,并把华人都视为马共人员,将之驱逐、迁移到新的聚落点,进而出现华人新村。在那艰辛的新村年代,华人从未放弃教育,传承民族薪火。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