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民:普通話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聰民:普通話

公元1909年,滿清政府在中國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中華民國成立后,正式整合編製,產生了最早期的統一讀音體系,再經多次輾轉,歷經21年,方才完成了第一個相對完整的漢語發音系統,而后,敗退台灣的國民黨在台灣沿用,續稱“國語”。



但中國大陸因為地域廣袤,民族及地方語言繁多,因“國語”方便了各族溝通,成了普遍通用語言,故稱作“普通話”,至于海外的華人,即不能在居住地稱之為“國語”,也不是和當地人溝通的普遍通用語言,改稱“華語”。

其實,時至今日,一般的中國人在各自家鄉都還沒有使用“普通話”溝通的習慣,雲貴川地區的人民,慣用川話,嶺南、廣西多用粵語,江西人有贛語、湖南人有湘話、上海人有上海話、海南人有瓊語、福建更複雜,閩南、閩東、閩西、閩北各說各話,幾乎完全不能相通。

大馬華文教學體系“純正無污染”



剛開始的普通話,在結構、語句、聲韻母等元素上基本採納自北平(現北京)和南京,南京是江蘇省會,對北平人而言,南京、上海等河南以下地區都算是“南方”,能用上部分南京話,也算給足“南方人”面子了。然而,發音系統更為豐富的閩粵人民不吃這一套,畢竟無論北平或南京,對華南地區的人而言,都是遙遠的北方。

再后來,身在北平主掌大權的官老爺們更直接,通過“學者、權威”直接認定北平話才是“正統”,再次簡化刪除了當初沿用的南京話系統,制定了一個九成北平話的語言標準,“普通話”這才真正定下案來。

由于地域文化相去甚遠,使用純中文教學的學校仍占極少數,而且通常只見于一二線大城市,而大部分地區的教員都還沿用五花八門的各地方言授課;雖然近幾年來教學語言開始比較規範,不過絕大多數鄉下地區的小學依舊處于“混合語言教育“,回看,反而是馬來西亞華小的華文華語教學體系更加“純正無污染”。

四川話的結構和發音與普通話相當類似,許多四川人至今還分不清自己說的到底是“普通話”還是四川話,總之,四是十、十是四,外省人不太聽得明白就是了,俗稱“川普”;東北地區受日本影響特別嚴重,日本人語助詞缺乏,常需要借助音量的大小來表達情感,東北人也因此學得說話特別大聲,自詡耿直豪爽;廣東人說普通話最彆扭,人變鹽、民變蠻、好變猴,中國有句調侃的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廣東人說普通話“。

(寄自廣州)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