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清:“破籠”謀出路
選舉委員會重新劃分選區出爐,除了行動黨喊不公,馬華與民政黨也直呼被“擺了一道”。
馬華民政在之前兩屆全國大選吃盡苦頭,華人選票大逆轉投向在野黨,合作的基礎原是各自優勢的合併,當勢不如前,合了也沒有多大的作為,政治基本上是善變的,政治的形式與格局隨之產生變化。
民聯獲得人民大力的支持,但無法打破三分二國會議席,因為14萬人的選區,與1萬6000人的選區,在國會皆只佔一席之地,選區規劃就是輸贏關鍵。
兩場大選讓巫統有了危機感,當年的最佳盟友,如今已勢態轉弱,成了票房“毒藥”,國陣要繼續保住執政大權,無法寄望盟黨來爭取華人選票,歸根究底巫裔選票才是真正造王者,全力討好巫裔選民,乃是保權衛黨的上策。
重新劃分選區,就是要把“病重”區隔離,在苦海掙扎的馬華及民政選區,加了更多的華裔選票,國陣的佈局就是為了巫統,顧全大局是要有所讓步犧牲,專注在能掌握的選區下重藥,每保住一席,就是一步一步走向勝利之道。
種族化是延續生命工具
當巫統不穩定的時候,就要製造更大的假想威脅與危機感,重新凝聚力量,近些年來馬來西亞政治動盪以及民間種族矛盾,正是重鎚種族主義來拼湊支持,在選區劃分,種族化依然是重要元素,是延續國陣生命的工具,而巫統與伊斯蘭黨的曖味互動,也在揭示巫統在選擇性與對己有利益的敵黨做密友。
在選區劃分上切割馬華、民政的利益,這是政治現實,沒有籌碼就沒有實力,更沒有話語權,所以選區劃分出爐時,身為在朝政黨,反而猶如局外人,一副事出突然。
謀出路是每個政黨的生存權利,在世間上,變,是唯一的不變法則。馬華與民政眼下有三個選擇:一是改變遊戲規則;二是遵守遊戲規則;三是放棄參與。
任何政治都是在鳥籠之中,差別只在于大小而已,至于“破籠”,則視乎有多大的決心與勇氣去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