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圖說歷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珍圖說歷史

報導:劉凱璇
圖片:《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史料彙編》

由華總及華總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所出版的《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史料彙編》,涵蓋600年來馬來西亞華人移民史、奮鬥事蹟、建國貢獻及先賢策略等,有助人民了解600年來大馬華人與各州統治者及人民融洽的合作關係。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史料彙編》問世具有4大宗旨,即記載歷史、傳承文化、激勵后世及發揚華社。

華人是建設性極強的民族,無論對祖國大馬、祖宗國中國或世界,都不斷作出貢獻,包括與其他民族攜手爭取我國獨立、開國初期開疆拓土、大力發展錫礦、橡膠及工商業等。

經過輾轉千年的演變,馬來西亞華人終于完成了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華僑到華人的身分轉變,最終以馬來西亞人自居。

  • 信物錢幣──“義興公司”是唯一允許在柔佛活動的私會黨組織。洪門義興公司信物錢,以“義興公司”字樣為正面,“各路平安”字樣為背面,此信物為白扇(軍師)所擁有,表明他具有在對外交涉或策劃械鬥時,執行出謀獻策及調兵能力。

  • 橫跨甲河──馬六甲“鬼門關”小巷早期被稱為橋街,橋街橫跨馬六甲河的陳溫源鐵橋,連接另一邊燈紅酒綠的新街。1890年年代的陳溫源鐵橋,即如今的甘榜爪哇橋。

  • 公主遠嫁──根據史料記載,三保山是1460年明朝漢麗寶公主下嫁當時的馬六甲蘇丹曼蘇沙,而作為公主下榻的行宮及數百名隨從定居之處。

  • 華裔血統──柔佛已故蘇丹阿布巴卡于1883年到訪中國與黃亞嬌相識,于1885年迎娶她為第3任妻子,1886年封她為蘇丹后法蒂瑪,黃亞嬌是唯一擁有華裔血統的蘇丹后。

  • 歡慶登基──登嘉樓州第11任蘇丹再娜阿比丁三世,于1881年12月19日登基時,唐人坡華裔商家黃新禧就在其店屋前近大巴剎處,籌資建早期的唐人街牌樓,牌樓上以爪夷文書寫。

  • 物物交易──砂拉越古晉兩岸(上流及河口)村落的馬來族群,以海產、農作物副產品等與華裔在河上進行“物物交易”,因此也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兩族交易,當時因道路未開發,河流是最方便的交通管道。

  • 招攬農夫──英屬北婆羅洲公司決定開發沙巴大量土地及發展經濟,大力號召華人前往沙巴拓展種植業,直至1920至1930年代,華人苦力逐漸減少,轉當農夫;圖為于1900年處于沙巴亞庇的海港煤炭公司。

  • 密切交往──中國與馬六甲的密切交往始于明朝,1403年鄭和率領中國貿易使節團首次抵達馬六甲。

  • 新村歲月──于1982年,馬來西亞共產黨宣布通過武力奪取政權,英殖民政府為了鎮壓馬共而頒布緊急法令,把華人都視為馬共人員,將他們逐一驅逐到“新村”,當時新村的外圍被鐵絲網圍起,所有入口設置檢查站,相信老村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種生活。

  • 嚴查身分──新村所有出入口設有檢查站,並由軍警看守及巡邏,英警隨時可以要求檢查居民身分。

  • 緊急狀態──于1948年6月,英殖民政府宣布馬共等多個左冀政黨為非法組織並展開取締,馬共從和平鬥爭轉為武裝鬥爭,再次走進森林展開游擊戰,全馬進入緊急狀態,圖為英軍逮捕馬共成員。

  • 昔日風華──茨廠街是馬來西亞著名的唐人街,本來只有零零落落的亞答屋,經過幾次重建后才發展至今天的面貌;而對茨廠街影響最深的是1881年吉隆坡大火,英國政府當時決定重建茨廠街,採用磚牆及瓦蓋屋頂,並規定保留5英尺(1.5公尺)走道。

  • 奮力抗戰──在抗日戰爭時期,南僑機工是南洋華僑以人力支援中國,為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