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蕭聖穎
手足口症常見于5歲以下的小兒,尤以3歲以下發病率最高,是一種發疹性疾病和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症狀以發熱、手足肌膚和口咽部發生皰疹為主要症狀的急性兒童傳染性疾病。
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
引發手足口症的腸道病毒有20多類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手足口症分佈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常年均可發病。
在中醫觀點上認為,手足口症是由濕熱疫毒感染所致。治療上清熱解毒祛濕清涼解表、疏散風熱或兼以透疹外出。
濕熱重皰疹有膿液
在發疹初期,患兒僅見少量皰疹分佈稀疏,如果濕熱重的話,會見大量皰疹含有膿液,還伴有大便稀溏,舌苔黃膩,脈滑。熱重于濕的患兒,可見皰疹紅、煩熱口渴、大便干或便秘、舌紅、脈數。
由于東南亞國家四季皆夏,暑氣又通于心,心火必亢盛,除了手足口咽部會出現大量皰疹外,還伴有夜寐不寧,小便赤黃,舌尖紅,脈數。因此,清洩心火為主要治療原則。
此外,本病屬于溫病的範疇,若毒邪熾盛,或患者素體稟賦不足、素體偏亢,則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極易出現各種危重證候。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而見壯熱、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
在恢復過程中,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後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為主,症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宜健脾助運,生津養陰為主。
手足口症患者在後期以陰液虧少、脾虛失運為主,沙參麥冬湯、四君子湯等方劑,均可以作為恢復期調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