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 印印腳:舞出生命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印象派 印印腳:舞出生命力

《Banjo》的歌舞場面是全片的賣點。
《Banjo》的歌舞場面是全片的賣點。

音樂家在成名路上的掙扎與奮鬥,一直都是電影界歷久彌新的題材,拍的人不厭倦,看的人更是充滿期待。《Banjo》就是最新的例子,無可否認歌舞場面精心炮制,是全片的賣點,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陳了。



這是寶萊塢拍音樂家故事的瓶頸,一天不解決,一天就叫人無法信服,成了電影的致命傷!

以《Banjo》這片子為例,女主角娜吉絲法克莉(Nargis Fakhri)是一個美國歌手,收到友人在印度拍攝街頭音樂家在宗教慶典表演的錄影,立馬被吸引了,決定隻身前往印度尋找這支組合,與他們在音樂上合作,在表演台上綻放光芒……但是,當娜吉絲法克莉與這組合的主音歌手歷迪斯達斯慕(Riteish Deshmukh)在舞台上合唱時,竟然是興都語歌曲……

OMG,女主角來自美國,她要進軍的自然是美國樂壇,唱的當然是英語歌曲,除非她改變主意,改為在印度樂壇發展。故事的另一個疑點是引荐她進軍樂壇的音樂公司老板,觀眾以為是人在美國的美國人,誰會想到他不但人在印度,而且還是印度人,表演場地更是在印度!



記得多年前,一部講印裔搖滾歌手在西方樂壇成名的寶萊塢電影,在英國一夕成名后,在歐洲各國巡迴演唱,唱的竟然是興都語歌曲,怎么可能?英語是全球通行無阻的國際語言,亞洲國家的歌手要打進西方樂壇,不可能不唱英語歌。

看來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出在片子是寶萊塢的出品,目標觀眾是印度本土的印裔,以及海外國家的印裔,同時單單影片的歌曲,更是一盤大生意,目標粉絲也是印裔為主,于是就算如何不合情理,要在西方樂壇闖出一片天的印度歌手,無論如何都要唱興都語歌或其他印度語系的歌曲。

就戲論戲,《Banjo》的情節太過預料中事,沒有驚喜可言,所以它唯一可看的是色彩鮮艷充滿喧嘩生命力的歌舞,但有人會因為歌舞而看一部電影嗎?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