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斗母诞同源同价值观 九月九重阳节尽孝敬老
报导:潘有文/姚美芹
图:本报资料中心/受访者提供
说到农历九月初九,大家都知道这是九皇诞的最后一天。其实,这一天也是重阳节,吉隆坡和马六甲有一些团体,近年举办强调孝道的重阳节活动,把重阳节带入华人民众的视野之内。
重阳节在中国是一个重要节日,人们除了进行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它也是一个为父母或长辈,消灾祈福的孝道节日。
然而,当它传到大马时,一分为二,变成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九皇诞,继承前者为长辈消灾延寿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文章和经典中,早有九九重阳节的记载,明朝和清朝时,重阳节依然盛行,年轻人在这一天与父母登山游玩,呼吸新鲜空气。山上有道观,大家可到道观替老人家祈福延寿,同时也可替死者超度。
祈福保祐老人
大马道教学院暨道理书院董事会主席兼院长王琛发博士表示,九月初九也是斗母九皇诞,因此中国的重阳节是与斗母诞合流。
中国方面的重阳节,价值观与斗母诞相同,并且通过信仰活动,道观提供所需设施,向神明祈求替老人延寿,这是孝道的表现。
“流传至大马后,你会发现原来宗教信仰方面的活动也在大马延续。但是,大马由于祖先和历史渊源,以及各种传说交流,在记忆中的重阳节实与中国有所差异。”
王博士指出,九月初九在中国秋高气爽,在大马却是雨季来临,天气酷热,山林不是登高的适当场所(除非有适合的设施),因此,大马人无法和中国人一样有相同的活动,做不到天人合一的方式,至于祈福消灾方面,就通过宗教活动(九皇诞)传承下来。”
从文化角度来看,重阳节和九皇诞属于文化同源的节日,但由于南洋一带的共同历史记忆,使得神诞的地位超越了重阳节。
“客观环境造成登高、菊花酒等节日表达形式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更使得来自原乡的重阳节表达元素逐一淡化,难以表现。”
凉秋陪长辈心情开豁
对于中国人过重阳节的养生意义,王琛发博士指出,入秋后,老人情绪易悲秋,但也天凉好个秋,应一家人陪老人登高看远大景色,求心情开豁,以及吃这季节的养生保健品。
“大家尽孝敬老,让老人家感到温馨。到了山上道观,替家人祈福,求为老人延寿,为先人超度,符合父母信仰与价值观,让老人更宽心准备度秋过冬。”
因此,这个节日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实践,人体结合自然规律养生。如果违背了这天人合一的原则,在南洋遇到热带雨季忽冷忽热的天气,不去关心父母子,还独自去淋雨跑山游玩,让他们担心,就是不孝。
“在热带,延续的是进阶的精绅,不能死搬其基础的做法,不则便违反《礼记》因时制宜的教导。”
喝菊酒配合季节养生
王琛发博士表示,过重阳节的另一层意义是养生,由于中国有四季变化,因此需要配合不同时节食用不同的食物和饮料。
酒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份,中国拜神超度用酒,平常配合季节养生,例九月入秋前后喝的菊花酒,是与菊花盛开有关,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同时开始用麦酿酒,供一年后使用。
“中国登高拜神超度时用酒,自汉朝已用菊花酒补身。”
王琛发表示,在重阳节喝菊花酒是一种传统,但在南洋一带并不容易觅得菊花的枝、叶和花。
在大马,上世纪初期也早有一些华人过重阳节,只是为数不多,一般多以文人雅士为主。
王琛发的亲身见闻,在槟城与吉打,一些广府语系和潮州语系人,无法在清明节扫墓,就选择重阳节,为先人补办扫墓。
隆雪河婆同乡青举办
“重阳家游乐”受欢迎
隆雪河婆同乡会青年部5年前开始举办“重阳家游乐”活动,传承文化。
这是一家大小一起郊游的好时机,大伙一起在山林中呼吸新鲜空气,爬小山坡当做运动,无形中提升长辈与后辈及亲友的情谊。
隆雪河婆同乡会青年部主席蔡明洧指出,这个活动第一次举办时,约有一两百人参加,今年的报名人数已突破400人,估计将有500人参与。
之前数年的“重阳家游乐”活动都在吉隆坡甲洞森林局举行,设有各种有趣的游戏和节目,还可爬小山呼吸新鲜空气。
今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早上7时至下午1时,同样有这项活动。然而,由于甲洞森林局不允许民众攀爬小山,活动改在湖滨公园举行。
活动内容包括踏青、品尝九层糕,以及根据重阳节设计的趣味游戏。
60岁的刘金燊已连续数年参加“重阳家游乐”活动,他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可以爬小山坡、玩游戏、亲子互动,也有在路牌列出弟子规名句等。”
他表示,平时许多人生活忙碌,可以借机促进亲子关系,亲近大自然。
甲华堂10年前办重阳登高
“三山九九”变文化品牌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青年团在10年前开始举办的“三山九九‧重阳登高”重阳庆典活动,今时已成为华社重要文化品牌!
“三山九九”不只是在重阳节那天一起登上三宝山祭祀,还有多项精彩的庆典活动与文化表演,包括与社区连结的系列节目,让“三山九九”成为本地文化艺术推手的优质品牌。
甲华堂青团长沈林森说,“三山九九‧重阳登高”的诞生,与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三宝山,有密切关系。三宝山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坟山,更是我国最早的华人义山,见证了华人先辈从中国南来在本地落地生根的历史。它曾6次险被征用。
2007年,马六甲数位有志之士包括曾昭明及赖碧清等人所办的“讲古堂”,请来我国诗人陈再籓讲柔佛古庙游神,提到三宝山,大家便思考:“我们能为三宝山做什么?”
几经讨论后,大家决定选择重阳节在三宝山办文化节庆,一为那是当时最靠近的节日;二为此活动重视登山,三为重新提倡一个传统节日,并且不与本地原有节日活动重叠。
“三山”指的就是三宝山,因三宝山是由三座山组成;“九九”,除了指九月初九重阳节,还有“久久”的谐音。
“红龙护驾”抬沈老登山最经典
2007年10月14日,第一届“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活动举办,当年担任主祭者共有3人,包括当时95岁的沈慕羽及91岁的张雅山,另一位则是林源瑞,皆为华社德高众望的老前辈。
工委会特制“轿子”抬二老登上三宝山。但张雅山认为自己体力还行,坚持亲自一步一步走上山,而登山的梯级总共211级。
当年“红龙护驾,千人环山”的景象,是“三山九九”庆典活动最经典的画面。“红龙护驾”意指红衣民众随沈老轿子后面,怀着崇敬的心一步一脚印登高的情景。
随着沈老及张老逝世,近年的主祭为林源瑞、华堂主席及华总主席或代表。
插茱萸变“抹草”挡煞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通。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大马找不到茱萸,于是工委会改用“抹草”。相传“抹草”有避邪挡煞的功能,本地传统家庭出席丧事仍有佩戴“抹草”的风俗。
另一方面,工委会也准备许多菊花,在登高的沿途上为古墓敬献菊花,表达慎终追远之意。
登高祭祀慎终追远
每年“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活动,必在三宝山山顶进行祭祀。10年来皆由易学研究者高海山负责主持儒家祭祀仪式。儒家祭祀以人为本,一方面礼敬仁义天地,另一方面慎终追远,缅怀祖先的美德。
“三山九九‧重阳登高”不只是华堂青联合众华团及青少年组织的活动,多年来也不只是在重阳节登高祭祀,反之是一项系列性的活动,包括让民众更深入了解三宝山的古墓导览与生态导览,以及联系社区的三宝井社区系列活动等等。
配合10周年,“三山九九”今年有创举,甲华堂青联合甲海南会馆、甲兴安天后宫和甲孔教会赞助“培风佾舞”,以重现古代最隆重的祭祀使用的佾舞。
同时,在安排三宝山导览之余,大会也举行跨宗教的导览、脚车行、拓碑工作坊等。
今年重阳节的前一周,主办单位配合10周年举行《重九.重情》造型舞剧及首度颁发“三山九九”精神奖颁奖礼,受到赞许。
九九重阳
古老的《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庆祝活动和方式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传说
根据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经历大瘟疫后,到东南山拜师学艺。
他学有所成后,仙人告知“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茱萸叶子、菊花酒,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他回到家乡要乡亲登高,并让他们身带茱萸叶,瘟魔才不敢近身,并且每人喝菊花酒避染瘟疫,最后成功斩除瘟魔,自此人们就开始过重阳节。
重九为大清明
中国人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农历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