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斗母誕同源同價值觀 九月九重陽節盡孝敬老

每逢“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活動,眾人都會穿著紅衣登山,讓綠油油的三寶山現出一片喜氣洋洋的“紅龍”。

報導:潘有文/姚美芹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

說到農曆九月初九,大家都知道這是九皇誕的最后一天。其實,這一天也是重陽節,吉隆坡和馬六甲有一些團體,近年舉辦強調孝道的重陽節活動,把重陽節帶入華人民眾的視野之內。

重陽節在中國是一個重要節日,人們除了進行觀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它也是一個為父母或長輩,消災祈福的孝道節日。

然而,當它傳到大馬時,一分為二,變成有一個“雙胞胎兄弟”──九皇誕,繼承前者為長輩消災延壽的價值觀。

在中國古文章和經典中,早有九九重陽節的記載,明朝和清朝時,重陽節依然盛行,年輕人在這一天與父母登山遊玩,呼吸新鮮空氣。山上有道觀,大家可到道觀替老人家祈福延壽,同時也可替死者超度。

祈福保祐老人

大馬道教學院暨道理書院董事會主席兼院長王琛發博士表示,九月初九也是斗母九皇誕,因此中國的重陽節是與斗母誕合流。

中國方面的重陽節,價值觀與斗母誕相同,並且通過信仰活動,道觀提供所需設施,向神明祈求替老人延壽,這是孝道的表現。

“流傳至大馬后,你會發現原來宗教信仰方面的活動也在大馬延續。但是,大馬由于祖先和歷史淵源,以及各種傳說交流,在記憶中的重陽節實與中國有所差異。”

王博士指出,九月初九在中國秋高氣爽,在大馬卻是雨季來臨,天氣酷熱,山林不是登高的適當場所(除非有適合的設施),因此,大馬人無法和中國人一樣有相同的活動,做不到天人合一的方式,至于祈福消災方面,就通過宗教活動(九皇誕)傳承下來。”

從文化角度來看,重陽節和九皇誕屬于文化同源的節日,但由于南洋一帶的共同歷史記憶,使得神誕的地位超越了重陽節。

“客觀環境造成登高、菊花酒等節日表達形式受到客觀條件限制,更使得來自原鄉的重陽節表達元素逐一淡化,難以表現。”

涼秋陪長輩心情開豁

對于中國人過重陽節的養生意義,王琛發博士指出,入秋后,老人情緒易悲秋,但也天涼好個秋,應一家人陪老人登高看遠大景色,求心情開豁,以及吃這季節的養生保健品。

“大家盡孝敬老,讓老人家感到溫馨。到了山上道觀,替家人祈福,求為老人延壽,為先人超度,符合父母信仰與價值觀,讓老人更寬心準備度秋過冬。”

因此,這個節日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實踐,人體結合自然規律養生。如果違背了這天人合一的原則,在南洋遇到熱帶雨季忽冷忽熱的天氣,不去關心父母子,還獨自去淋雨跑山遊玩,讓他們擔心,就是不孝。

“在熱帶,延續的是進階的精紳,不能死搬其基礎的做法,不則便違反《禮記》因時制宜的教導。”

喝菊酒配合季節養生

王琛發博士表示,過重陽節的另一層意義是養生,由于中國有四季變化,因此需要配合不同時節食用不同的食物和飲料。

酒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份,中國拜神超度用酒,平常配合季節養生,例九月入秋前后喝的菊花酒,是與菊花盛開有關,民間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同時開始用麥釀酒,供一年后使用。

“中國登高拜神超度時用酒,自漢朝已用菊花酒補身。”

王琛發表示,在重陽節喝菊花酒是一種傳統,但在南洋一帶並不容易覓得菊花的枝、葉和花。

在大馬,上世紀初期也早有一些華人過重陽節,只是為數不多,一般多以文人雅士為主。

王琛發的親身見聞,在檳城與吉打,一些廣府語系和潮州語系人,無法在清明節掃墓,就選擇重陽節,為先人補辦掃墓。

隆雪河婆同鄉青舉辦

“重陽家遊樂”受歡迎

隆雪河婆同鄉會青年部5年前開始舉辦“重陽家遊樂”活動,傳承文化。

這是一家大小一起郊遊的好時機,大伙一起在山林中呼吸新鮮空氣,爬小山坡當做運動,無形中提升長輩與后輩及親友的情誼。

隆雪河婆同鄉會青年部主席蔡明洧指出,這個活動第一次舉辦時,約有一兩百人參加,今年的報名人數已突破400人,估計將有500人參與。

之前數年的“重陽家遊樂”活動都在吉隆坡甲洞森林局舉行,設有各種有趣的遊戲和節目,還可爬小山呼吸新鮮空氣。

今年10月9日(農曆九月初九),早上7時至下午1時,同樣有這項活動。然而,由于甲洞森林局不允許民眾攀爬小山,活動改在湖濱公園舉行。

活動內容包括踏青、品嚐九層糕,以及根據重陽節設計的趣味遊戲。

60歲的劉金燊已連續數年參加“重陽家遊樂”活動,他認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活動。

“在這個活動中可以爬小山坡、玩遊戲、親子互動,也有在路牌列出弟子規名句等。”

他表示,平時許多人生活忙碌,可以藉機促進親子關係,親近大自然。

甲華堂10年前辦重陽登高

“三山九九”變文化品牌

馬六甲中華大會堂青年團在10年前開始舉辦的“三山九九‧重陽登高”重陽慶典活動,今時已成為華社重要文化品牌!

“三山九九”不只是在重陽節那天一起登上三寶山祭祀,還有多項精彩的慶典活動與文化表演,包括與社區連結的系列節目,讓“三山九九”成為本地文化藝術推手的優質品牌。

甲華堂青團長沈林森說,“三山九九‧重陽登高”的誕生,與蘊藏著豐富歷史文化價值的三寶山,有密切關係。三寶山是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墳山,更是我國最早的華人義山,見證了華人先輩從中國南來在本地落地生根的歷史。它曾6次險被徵用。

2007年,馬六甲數位有志之士包括曾昭明及賴碧清等人所辦的“講古堂”,請來我國詩人陳再籓講柔佛古廟遊神,提到三寶山,大家便思考:“我們能為三寶山做什么?”

幾經討論后,大家決定選擇重陽節在三寶山辦文化節慶,一為那是當時最靠近的節日;二為此活動重視登山,三為重新提倡一個傳統節日,並且不與本地原有節日活動重疊。

“三山”指的就是三寶山,因三寶山是由三座山組成;“九九”,除了指九月初九重陽節,還有“久久”的諧音。

“紅龍護駕”抬沈老登山最經典

2007年10月14日,第一屆“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活動舉辦,當年擔任主祭者共有3人,包括當時95歲的沈慕羽及91歲的張雅山,另一位則是林源瑞,皆為華社德高眾望的老前輩。

工委會特製“轎子”抬二老登上三寶山。但張雅山認為自己體力還行,堅持親自一步一步走上山,而登山的梯級總共211級。

當年“紅龍護駕,千人環山”的景象,是“三山九九”慶典活動最經典的畫面。“紅龍護駕”意指紅衣民眾隨沈老轎子后面,懷著崇敬的心一步一腳印登高的情景。

隨著沈老及張老逝世,近年的主祭為林源瑞、華堂主席及華總主席或代表。

插茱萸變“抹草”擋煞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通。茱萸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古人認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大馬找不到茱萸,于是工委會改用“抹草”。相傳“抹草”有避邪擋煞的功能,本地傳統家庭出席喪事仍有佩戴“抹草”的風俗。

另一方面,工委會也准備許多菊花,在登高的沿途上為古墓敬獻菊花,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登高祭祀慎終追遠

每年“三山九九.重陽登高”活動,必在三寶山山頂進行祭祀。10年來皆由易學研究者高海山負責主持儒家祭祀儀式。儒家祭祀以人為本,一方面禮敬仁義天地,另一方面慎終追遠,緬懷祖先的美德。

“三山九九‧重陽登高”不只是華堂青聯合眾華團及青少年組織的活動,多年來也不只是在重陽節登高祭祀,反之是一項系列性的活動,包括讓民眾更深入瞭解三寶山的古墓導覽與生態導覽,以及聯繫社區的三寶井社區系列活動等等。

配合10週年,“三山九九”今年有創舉,甲華堂青聯合甲海南會館、甲興安天后宮和甲孔教會贊助“培風佾舞”,以重現古代最隆重的祭祀使用的佾舞。

同時,在安排三寶山導覽之余,大會也舉行跨宗教的導覽、腳車行、拓碑工作坊等。

今年重陽節的前一週,主辦單位配合10週年舉行《重九.重情》造型舞劇及首度頒發“三山九九”精神獎頒獎禮,受到贊許。

九九重陽

古老的《易經》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慶祝活動和方式

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傳說

根據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經歷大瘟疫后,到東南山拜師學藝。

他學有所成后,仙人告知“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茱萸葉子、菊花酒,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他回到家鄉要鄉親登高,並讓他們身帶茱萸葉,瘟魔才不敢近身,並且每人喝菊花酒避染瘟疫,最后成功斬除瘟魔,自此人們就開始過重陽節。

重九為大清明

中國人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農曆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