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自媒體時代I am coming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朝吉:自媒體時代I am coming

早在本世紀開始,由於網絡寫作博客的興起,敏銳的美國專欄作家吉爾默(Dan Gillnor)就為這個以個人名義撰寫,發佈的形式為We media。中國統稱為“自媒體”。“我們的媒體”也好,“自己的媒體”也罷,它的基本特色就是由個人,或單一主題經營的“媒體”。目前這樣的自媒體,絕大多數都在微信的公眾號平台上。公眾號類似面子書的專頁,可以圈粉絲。



我常閱讀一位居住在鼓浪嶼的專欄作家“連岳”,每天不定時的發表一篇談生活、聊人性、剖析兩性的文章。有一位奇人“六神磊磊讀金庸”,不定期發表,以解讀金庸小說來諷刺當下的政治與社會狀況。磊磊的文章一發佈,我都馬上另存,不然可能過一會就被網管移除了。

我也“收聽”每晚10點播放的“為你讀詩”,每天推送一則大約2分鐘至5分鐘,配有音樂,人聲朗讀的詩歌。財經暢銷書作家吳曉波所經營的“吳曉波頻道”,我常“看”。他是分享財經、管理、理財投資的專業自媒體。自媒體每天發佈的訊息不多,有別於一般綜合性的新聞媒體。經營者看似經營小眾市場,以興趣或專業,吸引粉絲,有者已達百萬跟隨者。你說他們是媒體,是意見領袖也不為過。

讓讀者決定打賞多少



“社群自媒體多數是輕資產、重營運”,他們大多以文字免費作為推廣,但是他們開發的視頻、音頻,則收取訂閱費。訂閱費每年一兩百元不等,有個幾萬個訂戶是常有的事。另外一些自媒體的經營者,則利用讀者“讚賞”功能,讓讀者自己決定該打賞多少。我比較常見商家利用公眾號的人氣,要求經營者為他們的商品做一個“專文”推薦。

我決定下海,以我的筆名“朝吉”經營一個公眾號,以一個“馬來西亞人看中國,看世界,專欄文字,生活觀察,時事點評”為主軸,在億萬中國微信使用者中,看看能否獲得他們的青睞。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