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透視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互攻,精彩上演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美國總統選舉的電視直播方式才算有了個格式,即有3場的總統被提名人之間的辯論,以及一場彼等的副手競選搭檔之間的辯論。
但當時接連兩屆的辯論,都有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即不只是有共和、民主兩黨的被提名人出場辯論,而是多了一位“第三者”,來自德薩斯州的獨立候選人佩洛特。這位佩氏,在很大程度上可說是當今的共和黨被提名人特朗普的“前身”,因為他也是富商出身,說起話來口沒遮攔,喜歡用毫不政治正確的措詞來爭取對精英階層(佩氏與特氏皆算是精英吧?)感到厭倦大眾的支持。
當時,老布什對克林頓(1992年)、克林頓對多爾(1996年)的辯論光彩,都被佩氏濃重的德州口音分了不少。尤其是1992年那場選舉,老布什的選票被佩氏分了近半,所以才讓克林頓有機可乘,雖只掌握四成左右選票,但在美國複雜的非直接選舉總統制度下,還是成功入主白宮。
選舉不是選美
在今屆的第一場辯論裡,特朗普與希拉莉你來我往,相互攻擊的時侯看來多過各抒己見的時段,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為本屆總統大選做了一個濃縮定調,即選民主要不是在兩人之間選賢與能,而是在面對各項不利傳聞纏身的兩位人選中,擇其中較為“不爛”者吧?好一些人認為這是民主的敗筆,我卻認為這才是民主的微妙之處。
對我來說,選舉不是選美,不是要點評出一位“美貌與智慧並重”的佳麗。選舉也不是一場“聖人”選拔大賽,不是要提拔出甘地、曼德拉、德蘭修女等偉人的繼承人。選舉的真正意義,在於不讓當權者有著有恃無恐的心態,反正自己沒有隨時或定時會被趕下台的威脅或考量,那就可以為所欲為、魚肉人民來自肥了。
西方人還是很有一套的,不讓當政的領袖搞個人崇拜,而是先認定他應該也是一個壞人、一名魔鬼。所以,選舉可說是一種牽制壞人、魔鬼的機制,不讓彼等亂來。
在接下來的兩場辯論裡,特、希兩位看來也還是會繼續相互攻擊。特朗普的部分,陳年納稅記錄近日被爆了出來,被引申為其多年沒繳稅,應該會是希拉莉攻擊的課題。而特朗普就希拉莉與其夫婿多年來兩位一體,好像凌駕法律之上的所作所為,應該會再次冷嘲熱諷。這選舉是很熱鬧,也很凌亂,但選舉本來就應是多姿多彩、聲浪紛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