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哥國和平未達成總統獲獎 和平獎再惹爭議?

桑托斯(中)與家人的合照。

(哥倫比亞‧波哥大8日綜合電)哥倫比亞公投否決了政府與叛軍簽署的和平協議,但諾貝爾獎評審仍“爆冷”將和平獎頒予該國總統桑托斯,指因為民眾並非否定和平的願望。

桑托斯致力推動和平協議、終結52年內戰,但10月2日哥倫比亞全國公投中,這紙和平協議才剛剛被選民否決,外界原本已不看好桑托斯獲獎,如今總統仍抱回和平獎,和平協議卻無法生效,民眾反應也兩極化,哥倫比亞的未來還充滿不確定性。

英國《衛報》報導,支持和平協議的陣營十分高興,認為桑托斯得獎實至名歸。但哥倫比亞國內先前就出現批評聲浪,認為桑托斯完全是為了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出於私心才死命推動和平協議,部分在公投投下反對票的民眾表示,看到公投結果時非常高興,因為這代表桑托斯的得獎希望破滅。但顯然事與願違。

事實上,和平獎過去也曾在所謂“和平”實現前,就將獎項頒予涉事者而惹起爭議,包括美國國務卿基辛格。1973年他與北越外長黎德壽簽訂《巴黎和平協約》擬促進越戰停火,但未事成就獲獎。北越1975年侵佔了南越,而基辛格本人涉及1969年至1975年間美國秘密轟炸柬埔寨的戰爭罪行。當日便有指頒獎給他“不是成熟時候”,兩名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更前所未見地辭職抗議。

奧巴馬增兵阿富汗仍獲獎

1994年,巴解組織領袖阿拉法聯同以色列總理拉賓和以色列外長佩雷斯,為締結《奧斯陸和平條約》奪獎。可是許多人均抨擊阿拉法是“現代恐怖主義之父”,而佩雷斯亦銳意開發以色列核武。事實上,以巴談談打打,衝突持續至今,和平無期。

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出任總統僅12天就獲提名,9個月後沒有實質和平建樹便獲獎,其間他決定增兵至阿富汗,美軍亦頻用無人機轟炸造成濫殺。前挪威駐聯合國大使韋特蘭曾謂,頒獎給奧巴馬那天是他任內“最尷尬的一天”。

桑托斯:獻予數百萬受害者

桑托斯發起談判,致力達成哥倫比亞政府與叛軍之間的和平協議。由于和議具爭議性,桑托斯舉行公投確保選民能夠表達意見,但最后爆冷被否決。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強調哥倫比亞民眾只是反對和平協議內容,並非反對和平,希望獎項能給予桑托斯力量,完成這項艱巨任務。桑托斯和叛軍均表示會繼續停火,並同意調節和議內容。

諾獎委員會主席菲弗表示,這個和平獎也應被視為向哥倫比亞人致敬,儘管他們受盡苦難,但沒有放棄尋求和平的希望。

桑托斯表示,和平獎會進一步推進哥國和平進程,“這獎項將大大激勵達至內戰結束及在哥倫比亞重新建構和平”,他表示將和平獎獻予數百萬內戰受害者。

聯合國亦讚揚桑托斯具政治勇氣,獎項將推進哥國和平進程。他誠言:“感謝主,和平已近。”

不求掌聲

鐵腕防長變中間派總統

“我從來不屬鷹派或鴿派,一直是和平的推動者。”由狠狠轟炸左翼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的右派國防部長,蛻變為與FARC達成和議的中間派總統,桑托斯的政治取向經歷巨變,但他堅持“不求掌聲,只想做正確的事”。

65歲的桑托斯生于顯赫的政治世家,前總統愛德華多.桑托斯是他的叔公。他16歲加入哥倫比亞海軍,之后分別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堪薩斯大學及哈佛大學攻讀學士及碩士。其家族曾擁有哥倫比亞暢銷報章《時間報》(El Tiempo),他之前亦任職記者,更憑尼加拉瓜民主革命的報道獲獎。

和平是目標

1991年從政后,桑托斯先后出任多個部長級職位,2005年籌組民族團結社會黨,翌年獲前總統烏里韋提拔為防長,以鐵腕打擊FARC,包括在2008年殺死時任領袖雷耶斯。2010年,他獲烏里韋支持下出選總統,在軍事政策上大打強硬牌,最終高票當選。

“哥倫比亞無人打FARC比我更狠。”桑托斯曾出此言,但和平二字似乎才是他的目標。

上任后,桑托斯路線大逆轉,不但與烏里韋當時的死敵、委內瑞拉已故總統查維斯和解,更著手與FARC達成和議,氣得烏里韋另組新黨抗衡,但仍無阻他在2014年連任。

桑托斯促成和談,卻非天生說客。他友人指他自幼立志成總統,但樣貌口才皆不出眾,游說國民支持和議時亦不時結巴,卻以勤勞取勝,每日早起晚睡,2012年更一度患前列腺癌。

和平獎較貼時局

科學獎得主白髮蒼蒼

不難發現諾貝爾獎科學得獎者往往白髮蒼蒼,甚至有人得獎時已患重病,將驚世研究忘得一乾二淨。不過,和平獎卻不同,比較“與時並進”,得獎者不但未見年老化趨勢,更大多正站在人生之巔。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根據“在促進國家間友好、廢除或裁減軍備、促成和宣傳和平”上的貢獻頒獎,通常會貼近現實情況迅速承認有關貢獻,不論往后有關工作能否成功,例如在2009年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2014年的巴基斯坦人權鬥士馬拉拉。

不過,科學獎得獎人卻呈現年老化趨勢。今屆物理、醫學與化學獎得獎者平均年齡72歲,最年輕的也65歲,其中一名82歲得獎者更患上腦退化症。諾貝爾獎博物館負責人卡爾斯蘭德解釋,除了要讓時間驗證科研成果,另一重要因素是“得獎的輪候時間增長,鮮能在科研突破后即時頒獎”。

以物理學獎為例,卡爾斯蘭德指20世紀初科研急速發展之際,全球僅約有1000名物理學家,平均得獎年齡為47歲,1930年代初以量子力學聞名的海森堡與狄拉克,獲頒物理獎時皆年僅31歲;惟迄今物理學家人數暴增至100萬名,平均得獎年齡近70歲。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