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會「謝謝你…」 在漢語課友族會聽寫說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不再只會「謝謝你…」 在漢語課友族會聽寫說

在對外漢語教學,課程最初階段,一般借助漢語拼音發音。
在對外漢語教學,課程最初階段,一般借助漢語拼音發音。

報導:涂素燕
攝影:覃福榮



我國多所大學都有開辦對外漢語(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課程(備注1),招收非以華語為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學生。

一些對華文有濃厚興趣的友族學生,學起華文都有板有眼。

一些友族學生甚至借此機緣到中國深造。



許多人學習第二種語言或外語,考量的往往是語言的“商業價值”。

不管任何語言都蘊含該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哲學。

《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作者褚士瑩說:“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

其實學習多種語言,某種程度上可以體驗多元生活,開拓思維,豐富我們的人生。

塔米拉(Tamilarasi)是印裔、依菲國(Effikoh)是杜順人、哈迪(Hadi)是馬來人、亨迪(Hendi)是來自印尼的交換生。

為興趣學習

他們都是沒有華文基礎的,或者說沒有上過正規華文課的大學生。

在馬來亞大學校園里,他們終于有機會學習華文。

他們選修對外漢語課的理由很單純,就是對華文感興趣,想要了解華族文化。

塔米拉有許多華裔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時,華裔朋友自然而然會說起華語,就只有她聽不懂。

“所以我想學華語,以便聽懂他們說什么。”

依菲國也是有許多華裔朋友,他為了更了解這些朋友,所以想學華文。

哈迪喜歡觀賞本地中文電視節目、電視劇,他常會上網找一些學中文的教材,學習認字、發音。他最早學會的華語是“謝謝你!”、“我愛你!”。

他和依菲國都喜歡聽中文歌曲,問他們平時都聽哪些歌手的歌曲,他們隨口就哼出幾句,發音相當準確。

亨迪表示,目前印尼很注重外語學習,尤其他念經濟系,一定要修外語。

“目前印尼的城市地區也重視學習中文,我也希望將來有機會去中國。”

亨迪在印尼也經常看中國電視節目,他說:“印尼都會播放中國電視節目,很多印尼人都會觀看,我喜歡的演員是黃曉明。”

劉樹佳:供不諳華文學生選修

馬大語言學院馬來西亞語系高級語言導師劉樹佳,2007年起進入馬大執教鞭。開始時,在東亞系和中文系教對外漢語。

他解釋:“當時中文系設有對外漢語課,供非華裔或不諳華文的華裔學生選修,不過學生很少,只有兩個。”

2009年,馬來西亞語系開辦對外漢語課讓學生選修。

他一度一腳踩在三個科系,擔任三個科系的對外漢語導師。

馬大中文系已經停辦對外漢語課,現在還開辦對外漢語課程的科系是東亞系和馬來西亞語系。

對外漢語是東亞系中國研究科系不諳中文的學生必修學科,整個課程為期3年。

他表示,選修中國研究科系的學生,許多是不會中文的友族學生,他們必須利用3年的課程掌握中文。

馬來西亞語系的對外漢語課程則是選修課,多數學生依各自興趣選修這門課。

馬來西亞語系選修對外漢語的學生,包括馬來同學、印度同學、原住民同學。

這一兩年,該科系迎來外國交換生,一些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尼、泰國的交換生,也會選修對外漢語。

走向人群鼓勵多講

為了鼓勵學生主動走向人群,開口說華語,他也曾為學生設計一項特別的課業。

他分發給學生不同課題,讓他們採用角色扮演方式,設計對白或即興跟華人用華語交談,並把對話錄制下來。

“比方說,有學生拿到涉及食物和飲料的課題,他們就到食堂錄制視頻。

過后他讓學生在課堂上播出這些視頻,全班同學一起觀賞。

“除了打分,我也會告訴學生,視頻中的哪些對話需要改正,如發音、語法。”

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把課堂所學的應用在日常生活,更有信心使用華語。

另一方面,他們有機會跟自己族群以外的人交流,“我告訴他們,不一定要找我國華人,也可以找中國人或其他說華語的人。”

他說,學生都興趣勃勃進行這項課業,許多學生都很有創意,錄制的視頻非常有趣,超乎他的想像。

一些學生會在視頻加上配樂,或自己唱一小段華文歌曲。

其中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老師,先教其他人唱華語歌,然后教華文生字新詞。

有趣的是,這位“老師”有些生字竟然教錯了。

“許多學生告訴,為了這項課業,他們必須主動找華族交談,也令自己的華族朋友多了起來。”

兩個學期可基本溝通

劉樹佳表示,語言系的學生上完兩個學期對外漢語課程,一般可以掌握基本溝通。

“好像自我介紹、到商店買東西、到餐廳點餐,跟朋友索取電話號碼等通常都沒有問題。”

但是閱讀方面還是有很大困難,只能讀懂一些學前的故事書,或報章標題。

至于東亞系的學生,完成三年對外漢語課程,中文水平一般都不錯。

“過去我有6個馬來學生,被保送到中國蘭州大學念碩士,據說他們在蘭州大學必須用華文寫碩士論文。”

另外,也有一個東亞系學生,到了中國清華大學當交換學生,

這些學生進馬大前都沒學過華文,華文基礎都是在念對外漢語課程時打下的。

對劉樹佳來說,能夠讓一個完全沒有華文基礎的學生,最后能夠用華語跟華族溝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對學生來說也是這樣,能夠用華語跟華人溝通,他們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大馬具講華語環境

在我國,要學好華語並不難。

我們具備講華語的大環境,只要學生願意開口,就能找到用華語交談的對象。

劉樹佳在教一些跟日常生活有關的課題時,會安排學生實地體驗的機會。

“當我教有關食物、飲料、水果有關的課文時,我會帶學生到華人開的素食館和商店,讓他們用華語跟店員對話。譬如點餐、點飲料及問價錢等。”

另外,在教有關方向、建築物的課文時,他會帶學生在校園內走動,告訴學生建築物的中文名稱,像銀行、郵局、診所、禮堂及圖書館等。

同時,他會讓學生以角色扮演(role-play)方式,扮演問路的人,指路的路人。

在課堂上,他也會要求學生用角色扮演學習,如穿上符合角色的服裝。

他說,學生在課堂經常會鬧出許多笑話,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譬如他們把‘女性朋友’說成‘女朋友’;‘母雞’說成‘女的雞’;‘女子’說成‘牛仔’。”

他認為,在這種歡笑聲中教或學漢語是一種樂趣,學生也可以在沒有壓力的輕鬆氣氛記下中文詞語和句子。

漢字要從簡易筆劃教起

劉樹佳說,漢字要從筆劃教起,而且必須從最簡單、常見的字,如一到十教起。

“每堂課教的漢字也不能太多,高級一點的學生,一天也只教十個,如果教太多,學生很難吸收,因為學生除了記發音,還要記字形。”

對外漢語的學生,一般會比較依賴漢語拼音認讀漢字,所以就算一些高級的學生,在學習新詞彙時,還是要注上漢語拼音。

好像跟學生在社交群組對話,打了漢字,還要注上漢語拼音和馬來文,學生才能明白。

初級的學生,一般都未達到可以閱讀的水平,也許只能讀懂一些學前的故事書或報章標題而已。

成人小孩教法大不同

對外漢語教學,跟教以華語為母語的學生華文,有很大差別。

劉樹佳曾在華小和獨中教書,在華小教書時,也曾教過友族學生。

但在大學當對外漢語導師,不能照搬過去教華文那套。

一方面現在的學生是成年的大學生,不可能把教小朋友語言那套用在他們身上。

另一方面,學生只能在有限的課程學習漢語,所以課程編排一定要實用,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使用中文溝通。

他說,我們小學時學華文,一般從人體器官、日常用品的名稱學起。

對外漢語卻不可能花長時間教這些,一般從日常生活用語,像問候、自我介紹、商場用語教起。

教材方面,除了參考中國課本,大部分都需要他自己設計和編寫。

我國華人跟中國人文化畢竟有許多差異,如果完全採用中國教材,學生可能很難用從中國教材學到的東西跟本地華人交流。

但如果完全教“本土華語”,一些學生日后到中國念碩士、遊學或旅遊,可能又完全派不上用場。

所以他在選用或編寫教材時,會盡量從我國華語和中國普通話之間找到平衡點。

藉漢語拼音學發音

在對外漢語教學,漢語拼音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課程最初階段就要教漢語拼音。

學生不會認漢字之前,都是靠漢語拼音學習發音。

比方說,教一個“我來自馬來西亞”的句子,學生是靠拼音記住這個句子,而非漢字。

另一方面,也要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講解。

劉樹佳說:“如果課堂有外國學生,我會以英語講解,要是全是我國學生,就用馬來語解釋。

他表示,如果完全用華語,學生肯定不明白,尤其是開始的幾節課。

不過,他都盡量多用華語講課,並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捉緊機會說華語。

他甚至會訂下規則,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說華語,否則扣分。

易受母語影響有語病

對華語非母語或第一語言的學生來說,往往會受母語影響,在說華語或寫華文時,出現語序偏誤。

劉樹佳說:“好像母語是馬來語的學生,在說華語時經常會把句子說成馬來語句子。”

比方說,“我早上9點有課”,他們會說成“我有課在9點早上”。

他需要跟學生解釋,兩種語言句式的分別。一般而言,學生只要多說,就可以漸漸糾正過來。

對學生來說,更為頭痛的是四聲聲調和發音。

“學生最容易搞混四聲的第二聲(陽聲)和第三聲(上聲)。”

還有一些發音也很容易搞混,完全變成另一個意思。

他笑說:“比如把手機,他們說成‘燒雞’;母親念成‘母雞’;小姐念成‘小雞’;書包念成‘燒包’。”

矯正學生的發音,對他來說是一大挑戰。

太嚴格要求學生,會打擊他們的信心,並對他們造成壓力。

“當老師的要懂得收放自如,該松時就松。”

他說,再優秀的學生,說華語還是會帶有他們母語的腔調。

只要學生的發音不偏離原來的意思,其實就不錯了,不能要求他們完全說得跟華裔一樣。

從問候語自我介紹奠基

在課程最早階段,劉樹佳會先教簡單的問候語、自我介紹等,讓學生在課堂上,重複面對面對談。

他說:“過后再教數字,因為數字涉及很多方面。”

學了數字學生就可以跟朋友索取電話號碼,問對方的年齡、生日日期,購物時也可以聽懂價格。

接著他會教學生一些跟生活有關的事物,像食物、飲料、水果、建築物及方向等。

他表示,學習語言必須從生活化的事物學起。

“如果開始就教一些很生硬、無法在生活上應用的東西,學生會學得很枯燥,很快失去興趣。”

他都採用對話式課文,教導初級的學生。

這樣就算上了幾週課的學生,也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句子,跟華人同學交談,測試自己的學習進度。

“學生如果可以用華語跟華人朋友談話,朋友又聽得懂,他們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興致勃勃地學下去。”

備注1:中國把以華文為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的的學科名稱稱為對外漢語教學,以區分以華文為母語跟以華文為外語教學的教學目標、方法。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