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諾貝爾獎“契約理論”詮釋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於10月10日接獲瑞典皇家學院的通知,他們榮獲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兩人以長期研究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著稱於世。
一般人知道的“契約”,不外乎兩方或多方面達致的協議,包括服務與回酬、僱主與員工的需求與供應、薪資待遇、風險與保險、財產權……諸項。當前的契約,蕭規曹隨,裏頭存在不少缺憾與漏洞。從汽車保險到購屋契約,都有問題:不少約定俗成的假定條件,簡化了交易在流動現實的變化性與複雜性。
哈特對當前各國風行的“私營化”(privatization)啟示頗多。私營化的契約式勞資關係,不一定是企業良性轉型的保證。美國監獄的私營化便是失敗的例子。私營監獄沒有了政府的約朿,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對囚犯更不公平,造成的傷害也更大。
醫院私營化的後果,許多病黎受到無理剝削。疾病的輕重存在灰色地帶,醫生(尤其是專科醫生)對病情的評估最有權威性。病人應否留院觀察治療,做林林總總的身體檢驗與掃描,主診醫生說了算,這就衍生“知識斂財”的弊端。醫生的收入與醫院的盈利考量,使私人醫院成了搖錢樹。政府的一紙契約又豈能控制變動的環境與貪婪的人性?
霍姆斯特羅姆的研究,對企業界有針對性。比如說,一個企業體,本身蒙受巨額虧損,但它的高層主管包括執行長CEO,卻依然受到契約的保護,可以拿七位數或更高的年薪,這不僅是不道德(immoral)的,而且也不合常理。
傳統契約令人不安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多間美國投資銀行面對破產危機,它們的執行長趕著去華府商議,並企圖尋求政府財務協助。這些執行長在自家銀行岌岌可危之際,仍奢侈的坐直升機去開會,住進5星級酒店。根據契約,他們的職位允許他們享有這種種特權與優渥的待遇。
奧巴馬總統曾為此大發雷霆,但連他也不能命令美國司法部長懲處他們。傳統契約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它們是呆板的,不會因應公司/企業的財經條件而變更。
霍姆斯特羅姆的研究所得,與一般人的常識認知,可謂南轅北轍。常識強調“透明度”,但霍姆斯特羅姆指出貨幣市場基本上是不透明的,這種“不透明性”(opacity )弔詭的加強了市場的流動性。霍姆斯特羅姆指出:唐代的中國當舖,借貸雙方都無需就抵押品找玉石專家定價(比方說:一個玉鐲),雙方只需同意某個價格(閾價),而典當者擁有回贖權及限期,即可進行交易。這種契約可同時減少時間成本與定價成本。玉鐲價格的不透明性,無形中強化了市場的流動性。
鑽石交易商向De Beers購買鑽石,De Beers絕不允許交易商逐顆檢查寶石的成色。購者如果需要30粒一克拉、G級、VVS2的中上鑽石,De Beers的職員遞給交易商是一個精緻的絨布小袋,裡面裝了30粒鑽石:美的、較遜的寶石都在裡面。
高度不透明的交易?是的,但這節省了檢查成本與時間成本,讓市場流通性順暢。“所見即所得”也是一種契約。“契約”一詞經過霍姆斯特羅姆的釋義,頓時變得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