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泰王(第6篇)經歷無數次政變 用智慧鞏固王權影響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永遠的泰王(第6篇)經歷無數次政變 用智慧鞏固王權影響力

泰王(左)接見時任首相沙立,兩人交談甚歡。
泰王(左)接見時任首相沙立,兩人交談甚歡。

整理:本報國際組



泰王遭遇多次不穩定政局,包括暴動民運和軍事政變等,在他的大智慧和努力下,都能平穩度過,確立蒲湄蓬在泰國無可取代的地位。

在1938年,擔任首相的披汶支配泰國的政治,他還被人們尊稱為“永年宰相”。

披汶將軍祖先是華人,祖籍廣東潮洲,父親姓“吳”。他在其長達15年的首相執政(1938年─1944年第一任期,1948年─1957年第二任期)期間,始終奉行對傳統王權與保皇派的打壓策略,實際上他自己是最高統治者。



1939年6月24日,披汶的權力大到把國家“暹羅”改名“泰國”,致力于用自己的權力來建立一個新的民族,而非一個國家,這一舉動嚴重打擊王權。

1946年蒲湄蓬繼位后,披汶根本不加搭理。蒲湄蓬曾告訴《紐約時報》:“每當我開口想表示意見時,他們就會說,‘國王陛下,你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我閉上嘴。我知道許多事,但我閉上嘴。他們不讓我說話,所以我不說話。”

沙立時代擁護政權

在這樣的氛圍下,蒲湄蓬並沒有如巴差提步選擇退位,他化悲憤為力量,出國留學,開拓視野,增進智慧和定力來應付備受威脅的王權。

在1947年至1951年短短4年之間,泰國出現6次政變,蒲湄蓬地位幾近可有可無。轉捩點是在1957年,沙立將軍在王室的默許下策動政變奪權,期后獲泰王任命為軍方最高長官,蒲湄蓬與軍政之間建立不明言的默契,自此主導泰國政局主旋律。

蒲湄蓬抓緊時機,用商業交易與投資,將王室、保王派勢力、華裔資本家菁英,以及軍方結合在一起,讓泰王的勢力擴大,隨之成為泰國的象徵,傳統王權煥發生機,重新成為政治權威的重要一方。統治菁英對他極盡崇拜。自此蒲湄蓬得以參加各種公共慶典,巡視各府並主持各種發展項目。

在幾次軍方政變中,蒲湄蓬不受動搖,反而有機會插手,終結政治危機,穩定經濟,令平民百姓更加愛戴他。

系列良策討農民心
達辛無法撼倒泰王

泰國政治版圖中,王室不屬任何派系,但若以新舊勢力劃分,王室儼然是傳統勢力的代表之一,與城市菁英、商人、軍方和司法系統人員連成一線。不向傳統勢力妥協的前首相達辛,則屬于新勢力,成功喚醒農民關注政治和投票權力。

在新舊兩股勢力拉鋸戰中,泰王的一言一行,往往是政治勢力決勝負的關鍵,即使經營國家經濟有道,帶領泰國從1998年金融風暴振作起來的達辛,也無法抗衡泰王的政治影響力。

泰王關心民情,協助他們解決問題。2001年上台執政的前首相達辛恰恰相反,關心農民是出于政治需要,要龐大農民的選票。

達辛深諳佔泰國70%人口的農民很重要,上台后即開展一系列有利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5年間令農民的平均收入上升60%。這是他在5年間增加農民票源的籌碼,反之,泰王則是長年累月訪問民間,才累積龐大支持力。

泰國的政治力量向來掌握在傳統勢力手中,當達辛當首相,即逆轉定律。農民依舊尊敬泰王,政治上卻選擇達辛,這對傳統勢力極大打擊。于是,擁護傳統勢力的黃衫軍(人民民主聯盟)指責達辛貪污。

此時,78歲的泰王發揮影響力,2006年4月與召見達辛后,達辛宣佈不再出任下屆政府的首相,但採取拖字訣,出任看守首相直至2007年大選。

2006年9月19日,達辛代表泰國赴美出席聯合國大會,國內爆發軍事政變,被迫下台並流亡海外,結束5年半的執政。

披汶排華輕視王室

披汶將軍推行排華政策,並以其之名來推廣他所認為的民主政治,藉此得到草根人民支持。在當時的情況,很多華裔都是著名商賈,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泰王家族原本就有華人血統,與華裔名人關係密切,而菁英陣營,還有軍人集團部分人士,都是保王派。

披汶執政期間,有一段時期疏離美國推行親日政策,同時積極實施排華政策,掠奪華人華僑的資產。披汶推行親日政策,在1940年6月與日本簽署《日泰友好條約》。但日本的目的在與控制泰國,將他變成一個在東南亞地區的后方戰略基地。

直至日軍戰敗后,他又投向親近中共,令美國非常不滿,而親美的閣員,更是與他決裂,密謀推翻他,最后,親王室的沙立將軍陣營成功推翻披汶,導致披汶流亡日本。1964年6月12日晚,披汶在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的私人別墅中因心臟病去世。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