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泰王(第6篇)经历无数次政变 用智慧巩固王权影响力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永远的泰王(第6篇)经历无数次政变 用智慧巩固王权影响力

泰王(左)接见时任首相沙立,两人交谈甚欢。
泰王(左)接见时任首相沙立,两人交谈甚欢。

整理:本报国际组



泰王遭遇多次不稳定政局,包括暴动民运和军事政变等,在他的大智慧和努力下,都能平稳度过,确立蒲湄蓬在泰国无可取代的地位。

在1938年,担任首相的披汶支配泰国的政治,他还被人们尊称为“永年宰相”。

披汶将军祖先是华人,祖籍广东潮洲,父亲姓“吴”。他在其长达15年的首相执政(1938年─1944年第一任期,1948年─1957年第二任期)期间,始终奉行对传统王权与保皇派的打压策略,实际上他自己是最高统治者。



1939年6月24日,披汶的权力大到把国家“暹罗”改名“泰国”,致力于用自己的权力来建立一个新的民族,而非一个国家,这一举动严重打击王权。

1946年蒲湄蓬继位后,披汶根本不加搭理。蒲湄蓬曾告诉《纽约时报》:“每当我开口想表示意见时,他们就会说,‘国王陛下,你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我闭上嘴。我知道许多事,但我闭上嘴。他们不让我说话,所以我不说话。”

沙立时代拥护政权

在这样的氛围下,蒲湄蓬并没有如巴差提步选择退位,他化悲愤为力量,出国留学,开拓视野,增进智慧和定力来应付备受威胁的王权。

在1947年至1951年短短4年之间,泰国出现6次政变,蒲湄蓬地位几近可有可无。转捩点是在1957年,沙立将军在王室的默许下策动政变夺权,期后获泰王任命为军方最高长官,蒲湄蓬与军政之间建立不明言的默契,自此主导泰国政局主旋律。

蒲湄蓬抓紧时机,用商业交易与投资,将王室、保王派势力、华裔资本家菁英,以及军方结合在一起,让泰王的势力扩大,随之成为泰国的象征,传统王权焕发生机,重新成为政治权威的重要一方。统治菁英对他极尽崇拜。自此蒲湄蓬得以参加各种公共庆典,巡视各府并主持各种发展项目。

在几次军方政变中,蒲湄蓬不受动摇,反而有机会插手,终结政治危机,稳定经济,令平民百姓更加爱戴他。

系列良策讨农民心
达辛无法撼倒泰王

泰国政治版图中,王室不属任何派系,但若以新旧势力划分,王室俨然是传统势力的代表之一,与城市菁英、商人、军方和司法系统人员连成一线。不向传统势力妥协的前首相达辛,则属于新势力,成功唤醒农民关注政治和投票权力。

在新旧两股势力拉锯战中,泰王的一言一行,往往是政治势力决胜负的关键,即使经营国家经济有道,带领泰国从1998年金融风暴振作起来的达辛,也无法抗衡泰王的政治影响力。

泰王关心民情,协助他们解决问题。2001年上台执政的前首相达辛恰恰相反,关心农民是出于政治需要,要庞大农民的选票。

达辛深谙占泰国70%人口的农民很重要,上台后即开展一系列有利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5年间令农民的平均收入上升60%。这是他在5年间增加农民票源的筹码,反之,泰王则是长年累月访问民间,才累积庞大支持力。

泰国的政治力量向来掌握在传统势力手中,当达辛当首相,即逆转定律。农民依旧尊敬泰王,政治上却选择达辛,这对传统势力极大打击。于是,拥护传统势力的黄衫军(人民民主联盟)指责达辛贪污。

此时,78岁的泰王发挥影响力,2006年4月与召见达辛后,达辛宣布不再出任下届政府的首相,但采取拖字诀,出任看守首相直至2007年大选。

2006年9月19日,达辛代表泰国赴美出席联合国大会,国内爆发军事政变,被迫下台并流亡海外,结束5年半的执政。

披汶排华轻视王室

披汶将军推行排华政策,并以其之名来推广他所认为的民主政治,借此得到草根人民支持。在当时的情况,很多华裔都是著名商贾,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泰王家族原本就有华人血统,与华裔名人关系密切,而菁英阵营,还有军人集团部分人士,都是保王派。

披汶执政期间,有一段时期疏离美国推行亲日政策,同时积极实施排华政策,掠夺华人华侨的资产。披汶推行亲日政策,在1940年6月与日本签署《日泰友好条约》。但日本的目的在与控制泰国,将他变成一个在东南亚地区的后方战略基地。

直至日军战败后,他又投向亲近中共,令美国非常不满,而亲美的阁员,更是与他决裂,密谋推翻他,最后,亲王室的沙立将军阵营成功推翻披汶,导致披汶流亡日本。1964年6月12日晚,披汶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的私人别墅中因心脏病去世。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