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欣:锱铢必较
上周,我在一家连锁快餐店吃早餐,看见一名老翁点了三文治和咖啡,向店员拿了数包糖和奶精后,又索取了一个塑料袋。
他坐下吃完三文治后,突然拿着收据走向柜台问收银员:“为何你多算我20仙?”
收银员解释,那是因为塑料袋不是免费的,需要征收20仙。
老翁听后立刻转身,拿起桌上的塑料袋,还给收银员。
收银员只好从那个装着塑料袋收费及小费的透明塑料方盒中,拿出一个20仙硬币,递给老翁。
不久后,我看见老翁拿起电话,和电话另一端的人说:“她给我一个塑料袋,竟然要收20仙!”
或许老翁并不晓得,槟州政府在推出“无免费塑料袋”政策后,凡是要向参与的商店索取塑料袋的消费者,都需要缴付20仙,这20仙将会纳入赤贫基金中。
老翁看起来不算是太贫穷的人,相信他这么精打细算,是个人的理财态度及习惯吧。几天后,当我第一次学习用银行的自动存款机,缴付车子的每月供期时,发现供期的尾数是8令吉,而自己只有10令吉及50令吉的钞票,开始担心自己多缴付的2令吉,无法从之后的账单中扣除。
在银行问其他人是否能换钱,又发短讯问家人及朋友后,终于安心将钞票存入机器。
我平时会将此类事视为麻烦之事,此刻却会为了2令吉,为自己添麻烦去问,看来,经济不景气对人们习惯的影响可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