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泰王(完结篇)展现“法王”概念 泰王 贤慧治国获民拥戴
整理:本报国际组
泰国国君的权威,源自古代小乘佛教“法王思想”,君主德才兼备,是受到人民爱戴和敬畏。仅管上世纪30年代泰国王权已转化成君主立宪的制度,属于国家象征性元首,但至今人民对君王的心,并未改变。
泰王蒲湄蓬所属的却克里王朝,不完全是阿育陀耶王朝(1349年-1767年)所盛行的婆罗门教“神王思想”,而更多的是素可泰王朝(1238年-1350年)所盛行的小乘佛教“法王思想”。
被赞举农民国王
前者强调国王血统的高贵和生而具有的神性,属于“君权神授”范畴;后者强调国王的德才兼备,行为切合佛法正道的义理,属于“贤人治国”范畴。
蒲湄蓬在位时多次走访乡里,致力于培训农民,如何提高农业的产量,整治痲疯,还有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其贤明的才干和仁慈的品行,充分诠释了“贤人治国”的“法王”概念,从而赢得了泰国民众的真心拥戴。
基于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泰王2006年获颁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终身成就奖。
这位足迹曾遍布泰国各处边远山区和贫困农村的“农民国王”,至今在民众中依然拥有无可亵渎的尊荣。
大街小巷的街头、餐馆、办公室,甚至一般民宅,都会悬挂泰王圣照。在泰国公开场所举办活动或电影院,都会先播一段歌颂泰王的《颂圣歌》,所有人都会起立致敬。
泰国王室成员、旧贵族、商界大亨,以及军方菁英之间的通婚,在巩固王权的过程中也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美军助抬高泰王地位
1945年至1990年冷战时期,各国不想爆发大规模战争,而是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以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对抗,泰国属于美国阵营,获得来自美国的支援。
美国基于利益需要,希望获得盟国人民大力支持,就在盟国首脑身上下功夫,为他们塑造一个美好形象。
泰王蒲湄蓬在国内本来已有不小的影响力,美军顺水推舟,不断宣传泰王,使泰王成为文人领导的政府和军人政府之间的仲裁者,拥有判定是非的超然地位。
在美国的推波助澜下,以及泰王成功平息政变,让泰王声望居高不下,美国和泰王室双方也因此而各得其所。
政治动荡冲击君主存废
王储瓦吉拉隆功已依1924年《王位继承法》被宣布成为拉玛十世,然而帕拉育代为宣布王储要求一段“与民同悲”的时间,不愿立即登基;在这敏感问题的敏感之际,这一“插曲”当然引发猜疑。
王储瓦吉拉隆功长久以来,在泰国民间有着牢不可破的暗黑形象:他的喜怒无常、行为乖张,对政治事务兴趣低落,于王室职责毫不在乎,对于泰国君主立宪制的愿景更是一片空白。枢密院与军方内部反王储的势力庞大,加上王储与达辛之间的紧密关系,长期的政治发酵下,为王位继承问题平添变数。
新国王依《王位继承法》拥有的“合法性”,若完全无法得到实际政治与民间社会支持的“认受性”,这种法律依据将一无可恃。
后蒲湄蓬时代由一个不民主的军政府,加上一个声望低落且行事无章的新国王揭开序幕,泰国政治将不可避免的“硬着陆”,长期激烈的政治动荡势所难免,甚至冲击君主立宪制的存废。
红衫军黄衫军政治角力
2014年5月陆军总司令帕拉育上将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首相英叻(前首相达辛的妹妹),彼时是泰王健康恶化首传病危之际,军方接管政府目的是借此掌控政府,以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取得主导权。
两年多来军政府设法推迟举行大选,数度背弃还政于民的承诺,目的即在于此。蒲湄蓬时代建立了以泰王为核心、结合大资本家与资深军文官僚而形成影响力庞大的“王室网络”(network monarchy),在全球最大王室资产的运作与军方的支持下,牢牢掌控泰国的政治与经济。拥护王室的“黄衫军”的出现,更令“王室网络”势力壮大。
然而,2001年,泰国政治在达辛阵营“红衫军”赢得所有国会大选而长期执政下,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后蒲湄蓬时代的开始,政局形势更难以捉摸。达辛体制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于具体可计算的选票,而王室网络干预政治的正当性则基于民间社会对泰王无形的崇拜与神化;两个权力集团必然因为政治权力与巨大利益,持续冲突。
祟高政治权威制衡党派
尽管从形式上看,泰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进入多元民主转型,但无论是政治权力结构,还是国民政治心态,都为泰王保留着至高地位。
从议会争执,到街头冲突,再到军事政变,泰王都拥有足够的智慧与权威加以裁定,从而保证社会安定。泰国曾被誉为“不粘锅”,寓意政治动荡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其中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泰王的“防火墙”功能。
随着泰王逝世,泰国政治失去长期存在的重要制衡力量。尽管从2014年陆军总司令帕拉育政变开始,保王派与军人集团就试图构建新的制衡体系,并在8月通过公投的新宪法中进行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人集团在权力博弈中扮演裁判而不是棋手角色,从而以更超脱的立场维护泰国政治稳定——但问题在于,无论是继承者、保王派,还是军人集团,亦或两者联合,都难以全盘继承泰王的政治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