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慧萍:同情心助長乞討文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辛慧萍:同情心助長乞討文化

甲州記者



夜市、旅遊景點區、街邊,經常都會有乞丐行乞,行乞者當中有四肢健全者,也有肢體殘疾者,也有帶著小孩的婦女,很多時候市民都會抱著一顆善心,或出于同情心,也不計較是真乞丐或是假乞丐,掏出錢來,給予幫助。

曾經看過報導揭露乞丐的收入豐富,這些職業乞丐白天行乞,晚上就過著好的生活,吃香喝辣,乞丐變成了一個職業。

假乞丐利用社會大眾的同情心,一人捐他數令吉,積少成多,每月唱豐收。



日前有報導指中國“乞討集團”安排大批瘸子、毀容或身體殘疾者,以旅遊准證方式在大馬的旅遊景點,包括馬六甲、吉隆坡和檳城行乞,他們一天的收入從1200令吉至3000令吉不等。

馬六甲是個旅遊州,每天迎接世界各地的遊客,如果騙子、假乞丐充斥在旅遊景點區,不只是有礙市容,也會影響旅遊州的形象,對旅遊業帶來不利的印象。

也有不法集團利用小孩婦女行乞,打斷小孩四肢、毀容等,就為了博取大眾的憐憫心,這是非常殘忍的手段。福利局、警方等有關單位,應聯手打擊這股不健康及非法的乞討文化。

除了乞丐,在旅遊景點區如老街區也會遇到以慈善團體的名義,沿街募款者,他們拿著報紙剪報,或是義工卡,聲稱是某某慈善中心,要為中心募款,以幫助住戶如孩子、老人或殘疾人士。也有一些是兜售東西,採取死纏爛打的方式,要求捐款。

對于是不是真的慈善團體,乞丐的真假,很多時候,人們都無法去分辨,不過,當同情心被透支的,善心人一再受騙的時候,社會就會逐漸變得冷漠。以后遇到有需要幫忙的人,不知該不該伸出援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