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韋材:城人五味──蒙馬特浮世繪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吳韋材:城人五味──蒙馬特浮世繪

我在70年代末,就來過蒙馬特。那時年輕,廣場上的熾熱個性及自由揮灑,把我眼睛頓時撐開,原來世上有這麼個奇景樂園。



記得當年一來,就在巴黎住上三個月。那時很浪蕩,我及一名以色列籍的馬戲班小丑Ygeal,還有一名教小女孩跳芭蕾的瑪麗蓮娜,大家窮得幾乎天天都只是麵包、罐頭吞拿魚配一點紅酒度日,得閒就來這廣場游蕩,Ygeal街頭賣藝,我們兩個算錢。

確實,最初這裡也只是些窮畫家,因生活貧困才住到當時屬于郊區的蒙馬特山上來。這裡地勢高,既能眺望,也能避開煩囂,生活大可隨意,思想放飛,各自有特色。

漸漸的,這裡就成為一處人人捧著自己藝術作品面向外界眼光的展覽市集。多年的流光遞轉,今天這裡已成為一處人們展覽自己色彩與線條審美的廣場,同時也是一處描畫著人生甜酸苦辣的浮世繪。



不久前帶團,也到過這裡。人生就是如此,第一團天氣陰霾難定,第二團秋高氣爽,第三團老天刷下了臉,冷風直吹,團團際遇不一。

我想,在這裡能真正說出多少年來時轉日移中每一則風雨故事的,恐怕就只有山上的鵝卵石了。

而那天,在寒冷天氣裡耳邊聽到一陣熟悉鄉音——一名身穿灰色小綿襖的亞裔畫家,畫的是水彩風景,技術極為熟練。時間早已把他的才華,複製成一種老練的求存模式。都是這樣的,也只能是這樣,我沒想過要知道他更深的內容。這類故事不外風雨,聽多了,心裡也就任何氣候不侵。

我只向他微笑一下,有點明白地表示。之后,有團友向他買了幅水彩,不貴,也就約莫一頓飯價格。團友很興奮,說這畫家原來已來法國多年,真有異鄉巧逢的親切,我聽后也只是笑。

真的不容易呢!要在數十個畫攤間求存,也得亮出一點自己專屬的色彩吧?百年前,這叫風格;百年后的今天,頂多就叫招牌。如今幾乎處處行貨,能有個招牌求存,算可以了。

聖心院門前,看到模仿大理石塑像的表演藝人,全身白袍,袍腳已拖得很骯髒,站在矮柱上,一臉無畏地迎風矗立。有人給了錢,他就躬身笑臉合照,對啊,那也是賣藝,只是更把自己“拋”出來罷了。

某天,某團在名牌店掃購完畢,團友們滿載而歸,門前瑟瑟冷風中,燈柱下,有一名矮小亞裔女子,膚色黝黑,手裡捧住賣明信片賣鎖匙扣的小板。但她沒上前兜攬生意,或許天天看到拎著大包小包的購物人潮,也早已麻木。

那天我喝了點酒,就問她,原來是越南人,來法國十余年了,也拿到居留,還生了兩個兒子。她模樣只是有一句搭一句,但我看她人生故事該比誰都多。

我跟她說,我佩服你,什麼叫不容易?這就是不容易。假如不能相信苦盡會有甘來這種神話,你怎能活下去?

新加坡作家,80年代初背包環球旅行后開始專業寫作,著作二十余冊,其中《背包走天涯》系列最受歡迎。現從事旅游帶團、樂活指導、寫作。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