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虚与实‧陈慧文:听说读写的难题
对外汉语的教学是听说领先、读写在后,而且读写目前讲究认写分流,这表示学生该掌握的次序是听、说、读,最后是写。在我的经验里,这样的处理,教学效果还不错。
外文组的考试分数分布是统一的,无法按照各个语言的特点稍作更动。40%的小考分数,60%的大考分数,使得考核方式偏向读写,听力和口试只占小考的15%。作业是10%,如果作业的内容是做角色扮演视频,也算是听说的部分。所以加上听力、口试,听说最多可占整个课程考核的25%,可见读写所占的比重有多大(75%)。
听与说的教学,那恼人的声调,如果不太执著,其实要求流畅就好,但我还是有点执著的。常见的问题是j、q、x的声母加其他韵母组合念不出,还有j、q、x、y加韵母ü要把“鱼眼”去掉,也是学生常忘记的。毕竟只是大学公选课,大多数学生只想动动嘴皮子,口语的操练他们还愿意接受,哪怕我对声调的操练比较有要求。
读写在整个课程考核占的比重大,理应要多训练,但时间紧迫,学生的主动努力是很重要的。我来了这所大学工作以后,才处理比较多读写的教学,因此也是在累积经验当中。这三年多来渐渐掌握适合学生的阶梯度,四处寻找好教材,我依然喜欢《体验汉语》系列。
这学期用了《体验汉语写作教程》给副修课的学生做辅助教材,他们已经是第三个学期,我觉得在读写方面要多努力,脱离对拼音的依赖。这教程的前面好几课是写作前的准备,从汉字开始——笔画、笔顺、独体字、合体字、各个偏旁和偏旁的意义,然后是汉字和词语的关系,让学生配词和配短语,最后是标点符号。在这以后,才让学生开始填个人信息做自我介绍。身为对外汉语老师,我们一般教了汉字就让学生写作,看了这教材,我才知道还有上面的细节要处理好,我也认同这种处理方式,因为我觉得少了那些细节,学生的写作起步是相当辛苦的,也对书写有着一定程度的牴触,除了那些对学中文特别有兴趣和毅力的学生。
昨天学生做了配词的练习,觉得有点吃力,因为平时他们很多都不太注意汉字和词语的关系,例如学生词只把母语配上中文的读音,很少留意到每个汉字都可以拆开再和其他汉字组合成新的词语。不过这是个很好的锻炼,因为我向来都想让他们多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