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韦材:城人五味──错过的路口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吴韦材:城人五味──错过的路口

某晚搭德士回家,司机四十五岁,热情健谈,白天另有工作,开车是兼职。但攀谈片刻,他即表示生活疲倦且极端乏味。



我当他过劳,就开解说,近日经济不好,不少人都齐齐过劳,而往后日子也未明朗,要有心理准备。

他话锋一转说,有位旧时女同学近日由国外回来度假,同学聚餐时,这位生活充实丰富的女同学无意问了他一句话,这话竟使他很想做出两个举动:一是立刻回家收拾跟随她到国外闯世界;一是冲过去一头撞在墙上。

原来这女同学问了句:“你这辈子究竟为自己做过什么?”



我以对待一般生活疲倦症候的疏导方法,说了些“各式生活选择其实跟性格有关”之类的话,才开解两句,他就打断我说:“我从来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就不一样了。假如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确实有点悲哀。无怨无悔必须是心甘情愿,并非义务。

事情从两面看,说不上他这情况该后果自负,还是客观因素也有责任。他并非不爱太太和孩子,但他同时强烈感觉自己这辈子仿佛除了求存,就再没其它人生活动。这种一般该有的都有了,却仍空洞的感觉,真要了他的命。

我想,在做出人生重要决定时,都该先细想人生意义,至少给自己一个机会,探讨一下自己要什么。

然而,在都市里,用脑做人多过用心做人。用脑选择人生道路,是因循理智的途径。而这些“理智”,大多数是该社会环境归纳出来的逻辑,人格如何配合,思想如何配合,生活观如何配合等。根据这些逻辑,某种人生方式就变得理所当然,而在社会操作形态一直恒持之下,这当然也能应付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相需要。

遗憾的是,社会变化莫测,人的脑袋必须时刻追逐这些价值观不断变化的教育,才能适合在社会上求存。这是用脑做人的模式,见仁见智,各得其所,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到了某阶段,人对生命看法就会逐渐具体起来,因为智慧渐增,情感更趋成熟,并开始把许多问题重新向自己的一颗心发问:这,是我真正要的吗?

头脑是二分性运作的,对或错,好或坏,是与非,不是这就是那。但心不是如此,心不热切于逻辑,心注重敏感,并拥有一个觉知。脑袋是社会教育的产物,心却属于自己纯粹的存在。这位大哥或许早该明白,在选择人生之前,先清醒地坦诚征求自己的意思。

到了这地步,我只能跟他说,培养一些能抚慰心灵的志趣吧!在维持生活以外,培养一点能使自己快乐的兴趣,给心一个能呼吸顺畅的空间,再用爱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职业、家庭和家人;能这样的话,多数也能达到某种心理平衡。

我劝他珍惜眼前,别再去想那个已经错过的路口。

吴韦材新加坡作家,80年代初背包环球旅行后开始专业写作,著作二十余册,其中《背包走天涯》系列最受欢迎。现从事旅游带团、乐活指导、写作。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