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考路路通(第2篇) 國門關上育才路 獨中生闖世界發亮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統考路路通(第2篇) 國門關上育才路 獨中生闖世界發亮

20161101mb65



報導:涂素燕
攝影:攝影組、本報資料室
我國政府不承認統考文憑。

但獨中生到台灣升學從來不是問題;新加坡跨堤到獨中搶精英;中國開放招收我國學生,很多獨中生也前往深造。

長久以來,大家有一種刻板印象,獨中畢業生只能往這些地區去。



其實,1980年代,董總推動獨中升學輔導,就為獨中生開拓英國、西方國家深造管道。

另一方面,本地國立大學把統考生擋在門外,獨中生自己帶著統考文憑到世界各地高等學府敲門,他們優異的表現擦亮母校和統考招牌,也為學弟妹擴展升學出路。

今天,統考為我國培育無數人才,獨中生的足跡更是遍佈世界。

統考是華社最關注的議題之一,但很多華人都未必了解統考,別說其他種族。

華社視統考為華教象征符號,政府不承認統考,為獨中和統考烙上悲情印記。

到今天,除非是獨中生或長期關注華教議題的人,很多家長對于獨中生的出路依然存有疑慮。

許多人還是以為,獨中生畢業后只能到台灣、中國這些“中文源流地區”升學。

無可否認,不管改制之前的華校生,還是改制初期的獨中生,台灣一直都為他們開著一扇方便之門。

就算是今天,台灣依然是很多獨中生的升學選擇。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戰爭中戰敗,從中國撒退到台灣。

台灣1951年招收僑生

基于歷史淵源、民族情感,及想要爭取海外華人支持,台灣從1951年就推行僑生教育,招收海外華人學生。

當時,我國民辦華文學校的畢業生,也是台灣僑生教育受惠者。

華校面對改制,統考開辦以來,台灣大學順理成章接收有統考資格的獨中生。

董總首席執行長孔婉瑩認為,台灣的僑生教育政策,讓獨中生在升學路上少走很多冤枉路。

1980年代,獨中教育制度和統考的水平日趨成熟。

當時的董總主席林晃升邀請柯嘉遜博士參與推動獨中升學輔導,開啟獨中生在西方國家深造之門。

今天除了本地國立大學,全球超過1000所大學的大門為統考生而開。

“加上本地私立大專院校,符合資格的統考生都不愁升學問題。”

教育學者楊泉博士表示,獨中辦學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這點毋庸置疑,否則不會有這么多國外和本地大專院校,招收擁有統考文憑的獨中生,直接進入大學學習。

楊泉:統考資格
循序爭取世界認同

楊泉博士早年曾以學者身分,義務為董總考試局服務,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道:“獨中統考資格獲得世界許多大學承認是靠循序推進。”

統考草創初期只是寂寂無聞的校內考試。

那時要讓國外大學認識統考,只能到相關大學介紹獨中教育狀況。

他說:“初期做法是提供統考科目綱領及統考過去的試題,給大學當局評估,然后通過專家學者義務引薦接通,先派少數統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入學嘗試。

孔婉瑩表示,柯嘉遜博士受邀擔任董總學術顧問時,很積極到英國大學匯報和介紹獨中教育及統考,英國一些大學開始招收統考生。

她說,從那時的一個點,后來拉了一條線,許多海外大學也逐漸招收統考資格的學生。

1980年代中期,統考生就到西方國家升學,“不過當時到西方升學的學生還是佔少數。”

“畢竟到西方國家學習,除了孩子家庭要有一定經濟能力,孩子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英文水平。”

到了19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華社開始鼓勵獨中生到中國升學。

獨中生爭氣走遍天下

獨中生能夠拿著一張校內考試文憑走向世界,除了是許多華教人士、董教總、獨中的功勞,也是靠獨中生自己爭氣。

統考只是獨中校內考試,知名度無論如何不及A水平(英國普通教育高級證書)或其它公共考試。

統考生在高等學府的表現,無形中就是校方評估統考學術價值的重要標準。

從早年到今天,很多海外大學是因為統考生在高等學府的表現,而肯定統考文憑學術價值。

楊泉博士就認為,事實上是那些率先攜著統考文憑到海外大學探路的學生,以優越學術表現,印證我國獨中教育水平,才奠定統考文憑在世界的價值。

魏仕洪:南馬人視新加坡為出路

大馬留台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副會長魏仕洪,當年畢業于居鑾中華中學。

南馬家長普遍較為接受獨中教育,送孩子進獨中的風氣向來很盛。

南馬青年到一水之隔的新加坡升學、就業也是很普遍,許多南馬人視新加坡為出路。

政府不承認統考文憑,統考文憑進不了本地國立大學,並不影響他們送孩子進獨中。

他1990年代初入讀中學,他說,當時選擇念獨中,只是覺得獨中校園環境、校風好,對于自己畢業后如何,反而沒有考慮太多。

當時新加坡大專院校已錄取統考生,“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已經有學長學姐被新加坡大學‘挖走’。”

那時候學校已經有辦升學輔導、教育展,一些本地大專院校也會到他們學校招生,學生不乏升學資訊。

“不過,我是一直到中學畢業,在新加坡打工時,才真正考慮自己的升學出路,然后去了台灣。”

他的同學畢業后多數到本地私立學院升學、新加坡、台灣等地升學。

他表示,政府不承認獨中統考文憑,獨中生只好往外走自己尋找出路;克服逆境的獨中生,足跡反而遍佈全球。

相較于國中生,獨中生更懂得在海外尋求深造機會,“我的表哥1980年代就到日本留學了。”

他感慨這么多年來,多少獨中生都往外走,當中有人回流,也有人就此留在海外發展。

首選台灣因較熟悉

大馬留台東海大學校友會會長陸華宗1982年入讀尊孔獨中,1987年畢業。

他1987年考高中統考,當時統考已經辦了超過10年,已有一些歐美國家大學開始錄取統考生。

“我那個年代還沒有同學到中國留學,一般到海外升學的都是去台灣、新加坡或歐美國家。”

他表示,那時候學院沒有現在這么多,只有泰萊學院、英迪學院、精英學院(HELP)、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系統集團學院(Systematic),這些學院都有招收統考生。

當時他有朋友要到台灣升學,他的家庭情況也允許,所以他就跟著去了台灣。

那個年代不太重視升學輔導,學生對出國留學的概念和資訊,多半來自曾經在海外留學的老師或學長。

當時尊孔獨中的老師和學長,許多是台灣留學生,經常跟他們分享台灣大學的點點滴滴,對他們多少有點影響。

那個年代只有RTM電視台,TV3剛成立不久,觀眾一個禮拜只能看到一部海外中文片,看的就是台灣片。

他相信這也是當時本地華人對台灣比較有印象,所以選擇到台灣念書的因素之一。

“當然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大家去台灣升學的理由都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原因。”

優異生鋪路 學弟妹順風

陸華宗的母校東海大學的音樂系,以師資陣容強大、學生參與國內外比賽表現優異聞名。

東海大學音樂系本來不招收外國學生,他的學妹在特殊情況之下進了東海大學音樂系。

她是該系第一位馬來西亞學生,她在大學的表現讓導師刮目相看,驚覺馬來西亞竟然有這么優秀的學生。

陸華宗說:“她大學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碩士班也是以第一名畢業。”

她傑出的表現,為學弟學妹鋪了一條通往東海大學音樂系之路。

現在東海音樂系每年大概錄取10名外籍生,馬來西亞學生就佔六到七名。

他說,當然有時候是學生個人的素質高,未必所有獨中生都這么優秀。

“也有台灣老師跟我講,馬來西亞的學生比較有禮貌、有紀律,當然這點也是因人而異,沒有絕對。”

但一般而言,獨中生在海外留學,都給別人留下不錯的印象。

他相信,這是台灣大學喜歡招收我國學生的原因。

孔婉螢:部分學生靠董總搭橋

長久以來,有些獨中生靠董總或學校為他們開路,順利到海外升學。

也有許多學生自己拿著統考文憑,到海外一些從來沒聽說過統考文憑的大學申請報讀,為自己的學弟學妹當先鋒。

孔婉螢表示,有些學生報讀從來沒有接收過統考生的大學,會向董總尋求協助。

“我們會通過大使館或該大學的招生代表處,向這些大學匯報統考和獨中教育,說明統考學術價值。”

如果大學認為學生符合資格,就會以個案處理接收這名學生。

“學生入學后,大學方面會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如果學生表現不錯,大學就會擴大招收其它獨中生。”

一些海外大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認識統考文憑,並招收統考生。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