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绣郿:精神内涵重于条框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陈绣郿:精神内涵重于条框

清朝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近几年突然大热,国内不少佛教会、学校等纷纷成立读经班,遍地开花推广《弟子规》课程,气势大大超越《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岂料,这本读物大热之际也引发舆论,反对声多直斥书内一条条“规诫”,是用完全权威教育来压抑孩子的独立思维和思辨能力,要求孩子乖乖听从“大人”的话,斥之为“封建糟粕”、奴才教育、思想禁锢,甚至有些不逼死它不罢休。

对此,开办中华经典导读课程的傅承得老师认为,学习经典不是传承文化器物,而是探讨及学习经典的内涵及精神。

就像中国各朝各代颁布的条条框框,各有各的历史背景因素及政治需求,回头看前朝,可能那制度“过时”了,但若细想它产生的因素和意义,或许改变一下形式,还不是能用吗?



譬如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那年代,父母逝世,孩子得抛开锦衣玉食,在父母新坟旁搭个草庐,守丧三年才脱孝,它讲的是“孝”。守丧三年,是感恩父母在孩子甫出世最脆弱、最需要关爱的那6年,一直抱着哺著疼著的养育之恩。

时至今日,早无“守丧三年”,不过相信在传统家庭,仍保留如连续3年不欢庆农历新年、父母忌日全家聚集一堂大事祭拜等做法。那些新新人类可以指它“过时”,但续遵循传统习俗的长辈,却是借此感念缅怀父母恩:父母纵然不在世,但子孙永远不会遗忘先辈的教诲及养育;更用“身教”让后辈从中体会孝道精神。

“孝”的精神在后辈心中萌芽生长,通过简单的祭祖仪式,将孝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这证明形式是死的,会随着时代改变,内涵精神是活的,才是我们该思考、了解的精髓。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