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华:莱芙优笑──味蕾的惊喜
我会烹调吗?
如果烹调需技术,说真的,我不会。开始做饭的年龄,是我还在唸初二,当时家里开两茶档,唸下午班的我,除了要早早起床摸黑帮忙开档,待母亲将水果切好了,凉茶推出来了,她就回去巴刹买菜,然后交代我说鱼要煎、菜要加什么去炒,猪脚醋什么时候放糖、放醋等等,我就独个儿站到厨房去拿锅拿铲。煮好饭,才洗澡换上校服去上学。
家庭主妇的烦恼,就是每天要吃什么菜肴。每次母亲问“今天要吃什么?”我都回答说?虾仔菜心?我不知道自己是对虾还是菜心情有独钟。
十五六岁,我就会做猪脚醋,奶油虾。学过吗?嘴巴上学,听说怎么做,然后自己开火。唯一学做菜的时候,是拿锅铲前,有一段时间,母亲做晚饭时,我就站在一旁看菜是怎么炒,肉是怎么煮,鱼是怎么煎。当时候还不会用刀,就得拿起大菜刀切豆腐卜。
也不知道是不是傍晚七八点钟的天太黑,还是真的不会用刀,锋利的刀子一下刀就切了按在豆腐卜上的4根手指。血哗啦啦流下,不敢吭声,不敢叫痛,唯有赶紧扭开水喉冲掉血液,可豆腐卜已被染成一片红。
长大后离乡到外租房子,若屋主允许使用厨房,我都会自己做饭吃。那时候我才明白,青少年时期的养成很重要。当年,母亲一个女人撑起凉茶档的活儿是很忙的,一年365天除了年初一,其余时间,即使倾盆大雨,凉茶档都是照样营业。而我父亲,则是独自经营一家车厂,两人各有各忙,6个孩子都是自顾自的长大。那样的生活环境,家里其实可以不做饭,把钱给小孩拿去买饭吃,就能省事,可我们家在那些年来依然是在午餐和晚餐时间,打开碗橱就有饭吃。
离家后为自己做饭,我一直都不按牌理出牌,遇上在旁当军师的人心里特纳闷。我的个性就是要求变,明知道怎么煮,放什么食材,我就是要变。我真的害怕一成不变,还没吃就知道那滋味,这有意思吗?
我的厨房除了茶最多,接下来就是盐,喜马拉雅山玫瑰黑盐、海盐、岩盐,后来最爱Celtic sea salt, 一种来自法国盖朗德镇( Geurande) 全人手采集、完全没有任何添加剂,以及天然晒干的盐,其味道不死咸,还有鲜味。不同的盐落在同样的菜,味道有细微的分别。是我不按牌理出牌的个性,让我对味道有更细腻的体验。
偶尔,将猪扒和蠔解冰。在猪肉上撒盐、黑胡椒、辣椒粉就送进烤箱。然后醃蠔,加入鸿禧菇,用蛋液抓一抓,等烤箱的猪肉渗出肉汁,撒发香味,才加入蠔与鸿禧菇。我则安静地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边听蒋勋说故事,边闻香。我期待那充满惊喜的,未知的滋味。烤箱里的食物如同和我一起呼吸著,感觉自己存在着。